專家信息:
李樹華,1963年4月生,男,現任清華大學教授。曾任中國農業大學觀賞園藝與園林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地域環境科學部造園科學科)客座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園林系)客座教授。中國花會協會荷花分會常務理事,《現代園林》執行主編,日本造園學會會員,日本景觀生態學會會員,日本綠化工學會會員。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1.9~1985.7 北京林學院園林系學習,獲得農學學士學位。
1985.9~1988.7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碩士研究生,獲得農學碩士學位。
1988.9~1992.3 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工程師,研究室副主任。
1992.4~1993.3 社團法人日本盆栽協會技術交流。
1994.4~1997.7 日本國立京都大學研究生院博士后期課程,獲得農學(造園學)博士學位。
1997.8~1999.3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招聘外國人學者。
1999.4~2004.3 日本姬路工業大學自然環境科學研究所景觀園藝系副教授,兼任兵庫縣立淡路景觀園藝學校主任景觀園藝員。
2004.4~現在 中國農業大學觀賞園藝與園林系教授,博導。
2006.4~現在 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地域環境學部造園科學科)客座教授。
2006.10~現在 中國農業大學觀賞園藝與園林系系主任。
社會職務:
2005.1~現在 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2006.1~現在 北京市盆景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2006.4~現在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分會)理事。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1、園林與城市生態學
2、園林種植設計
3、中外園林史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1、園林生態學與園林生態規劃設計。
2、城市綠化技術的研究。
3、盆景理論與制作技術研究。
4、園林歷史文化的研究。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承擔包括日本國家級以及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一五”支撐項目等在內的多項課題。
1、再生水對園林植物生長與繁殖的影響研究;北京市節約用水管理中心課題;2005.1~2006.12;主持人。
2、再生水在園林中的應用研究;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2005.1~2007.12;子課題主持人。
3、城市綠島及評價指標的研究;北京市海淀區市政園林服務中心;2005.7~2006.12;主持人。
4、北京城市綠地應急避險功能體系規劃的研究;北京市園林綠化局;2005.1~2006.12;主要參加人。
5、成都郫縣晨光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方案;中美聯合可持續發展項目;2004.10~2006.12;生態與景觀專業主持人。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城市綠島評價指標的研究:項目批準號:30671718;2007.1~2009.12;項目主持人。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1、李樹華著.中國盆景文化史.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9
2、管開云著,李樹華譯.云南花紀行.日本國際花與綠博覽會紀念協會出版,2003.11
3、陳心啟等著,李樹華譯.中國野生蘭圖譜.日本Ohmsha出版社,2008.2
4、進士五十八等著,李樹華譯.鄉土景觀設計手法.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5
5、李樹華編著,防災避險型城市綠地規劃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2
6、李樹華主編.園林種植設計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12
發表論文:
1 透水性鋪裝結構對雨水入滲過程的影響 朱春陽; 李樹華; 李曉艷; 吳菲; 王之婧 北京園林 2009-12-25
2 園林道路不同鋪裝結構對雨水入滲過程的影響 朱春陽; 李芳; 李樹華 中國園林 2009-03-15
3 鄉土景觀符號的提取與其在鄉土景觀營造中的應用 胡立輝; 李樹華; 劉劍; 王之婧 小城鎮建設 2009-04-07
4 河北摩天嶺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價值評價及園林應用 徐禎卿; 李樹華; 任斌斌 河北林果研究 2009-03-15
5 鄉土景觀符號的提取與其在鄉土景觀中的應用 胡立輝; 李樹華; 劉劍; 王之婧 北京園林 2009-03-25
6 園林無障礙設施調查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胡立輝; 李樹華; 吳菲 中國園林 2009-05-15
7 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園林綠地防災避險功能調查 洪波; 李樹華; 胡立輝 安全與環境工程 2009-09-30
8 園藝療法科學研究進展 李樹華; 張文秀 中國園林 2009-08-15
9 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園林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范圍界定探析 劉劍; 胡立輝; 李樹華 中國園林 2009-09-15
10 模擬常熟地區自然群落的植物景觀設計 任斌斌; 李樹華; 殷麗峰; 徐禎卿 林業科學 2009-12-15
11 常熟地區農戶庭院植物多樣性與配置模式 任斌斌; 李樹華; 李法紅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0-01-25
12 延安地區農戶庭院植物多樣性與配置模式研究 任斌斌; 李樹華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會論文集 2009-09-11
13 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園林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范圍界定探析 劉劍; 李樹華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會論文集 2009-09-11
14 模擬延安地區自然群落的植物景觀設計研究 任斌斌; 李樹華 傳承•交融:陳植造園思想國際研討會暨園林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博士生論壇論文集 2009-11-13
15 城市帶狀綠地研究綜述 朱春陽; 李樹華; 李曉艷 傳承•交融:陳植造園思想國際研討會暨園林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博士生論壇論文集 2009-11-13
16 景觀十年、風景百年、風土千年——從景觀、風景與風土的關系探討我國園林發展的大方向 李樹華 奧運環境建設城市綠化行動對策論文集 2004-06-30
17 從日本推廣普及屋頂綠化的政策方法看我國屋頂綠化推廣策略的制定 殷麗峰; 李樹華 奧運環境建設城市綠化行動對策論文集 2004-06-30
18 不同比例喬灌草型綠地生態效益差異的研究 吳菲; 李樹華; 張麗紅; 劉劍 抓住2008年奧運會機遇進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園林綠化水平論文集 2005-10-01
19 園林綠地不同鋪裝用地比例生態效益差異的研究 劉劍; 李樹華; 吳菲; 張麗紅 抓住2008年奧運會機遇進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園林綠化水平論文集 2005-10-01
20 綠化屋面的表面溫度分布比較研究 殷麗峰; 李樹華 抓住2008年奧運會機遇進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園林綠化水平論文集 2005-10-01
21 淺談園林植物的防火功能及配置方法 李樹華; 李延明; 任斌斌; 謝軍飛 抓住2008年奧運會機遇進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園林綠化水平論文集 2005-10-01
22 景觀十年、風景百年、風土千年——從景觀、風景與風土的關系探討我國園林發展的大方向 李樹華 風景園林學科的歷史與發展論文集 2006-09-01
23 放牧對有機牛奶脂肪酸組成成分的影響 董國強; 李勝利; 李樹華; 郭成林; 任師璽 第二屆中國牛業發展大會論文集 2007-07-01
24 從綠化,到美化,再到綠地文化——我國園林綠化發展大方向的探討 李樹華 2007國際風景園林交流大會論文交流材料 2007-10-01
25 日本成熟的造園教育體系給予我國園林教育發展的啟示 李樹華 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7-11-01
26 城市水體對周邊綠地水平方向溫濕度影響的研究 張麗紅; 李樹華 北京市“建設節約型園林綠化”論文集 2007-10-01
27 再生水對植物繁殖的影響的研究 陳雁; 李樹華 北京市“建設節約型園林綠化”論文集 2007-10-01
28 1995年以來北京市城市綠地景觀格局變化 吳菲; 李樹華; 張志國 北京市“建設節約型園林綠化”論文集 2007-10-01
29 園林植物的防火功能以及防火型園林綠地的植物配置手法 李樹華; 李延明; 任斌斌; 謝軍飛 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二) 2008-09-01
30 園林植物的防火功能以及防火型園林綠地的植物配置手法 李樹華; 李延明; 任斌斌; 謝軍飛 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第14分會場——風景園林與城市生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08-09-01
31 日本LA教育體系與學會組織對我國LA教育與學會發展的啟示 李樹華; 李玉紅 風景園林 人居環境 小康社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選集(下冊) 2008-04-01
32 北京地區綠化屋面對屋頂溫度變化影響的研究 殷麗峰; 李樹華 中國園林 2006-04-15
33 園藝操作活動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的初步研究 修美玲; 李樹華 中國園林 2006-06-15
34 不同綠量的園林綠地對溫濕度變化影響的研究 吳菲; 李樹華; 劉劍 中國園林 2006-07-15
35 鋪裝及園路用地比例對園林綠地溫、濕度影響的研究 張麗紅; 劉劍; 李樹華 中國園林 2006-08-15
36 屋頂綠化基質的選擇及綠化種植模式的建立 殷麗峰; 李樹華 風景園林 2006-08-25
37 建立我國有機奶生產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 李勝利; 董國強; 任師喜; 郭成林; 李樹華 中國畜牧雜志 2006-10-25
38 園藝療法研究大有可為 李樹華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 2006-11-01
39 園林綠地中純林、混交林的生態效益研究 劉嬌妹; 李樹華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6-12-30
40 日本的賞梅、賞櫻文化及其園林應用 李樹華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7-06-30
41 純林、混交林型園林綠地的生態效益 劉嬌妹; 李樹華; 吳菲; 劉劍; 張志國 生態學報 2007-02-28
42 城市綠地面積與溫濕效益之間關系的研究 吳菲; 李樹華; 劉嬌妹 中國園林 2007-06-15
43 北京城市公園綠地應急避險功能布局研究 謝軍飛; 李延明; 李樹華 中國園林 2007-07-15
44 林下廣場、無林廣場和草坪的溫濕度及人體舒適度 吳菲; 李樹華; 劉嬌妹 生態學報 2007-07-15
45 中國盆景藝術國際化進程的研究 李樹華 中國園林 2007-08-15
46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示范樓綠化屋面的溫度分布特征 殷麗峰; 李樹華 林業科學 2007-08-15
47 中國盆景的形成與起源的研究 李樹華 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 2007-10-15
48 淺析北京四合院的庭院特點及影響因素 任斌斌; 李樹華 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 2007-11-15
49 從鄉村景觀建設的城市化,走向城市景觀建設的鄉村化 李樹華 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 2007-12-15
50 基于公眾參與的村鎮規劃手法研究——以許昌市紫云鎮為例 張志國; 李樹華; 游捷 河北林果研究 2007-12-15
51 園林植物的防火功能以及防火型園林綠地的植物配置手法 李樹華; 李延明; 任斌斌; 謝軍飛 風景園林 2008-12-25
52 日本LA教育體系與學會組織對我國LA教育與學會發展的啟示 李樹華; 李玉紅 中國園林 2008-01-15
53 北京城市園林綠地冬季效應的研究 劉嬌妹; 楊志峰; 李樹華; 張志國 河北林果研究 2008-03-15
54 圓明園用地構成類型及特征的研究 劉盈; 李樹華 中國園林 2008-03-15
55 再生水對園林植物生長影響的研究 陳雁; 李樹華 灌溉排水學報 2008-04-15
56 北京城市公園綠地應急避險功能布局研究 謝軍飛; 李延明; 李樹華 園林科技 2008-06-20
57 潛生植被理論與生態重建 以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山生態公園規劃為例 康寧; 李樹華; 胡立輝; 許陶侃 風景園林 2008-06-25
58 北京城市公園綠地應急避險功能格局的定量評價 謝軍飛; 李延明; 李樹華; 郭佳; 李薇 北京規劃建設 2008-07-15
59 園林景觀對人體心理影響的研究 康寧; 李樹華; 李法紅 中國園林 2008-07-15
60 蘋果樹花葉的觀賞活動對人體腦波的影響 李法紅; 李樹華; 劉國杰; 康寧; 胡立輝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8-07-15
61 震災后都江堰市開敞空間的受災現狀調查 洪波; 李樹華; 胡立輝 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 2008-08-15
62 汶川地震后園林綠地開敞空間使用狀況調查 胡立輝; 李樹華; 洪波 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 2008-08-15
63 日本厚木市防災山丘公園——市民休憩的場所、防災的據點 李樹華 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 2008-08-15
64 日本震災后家園重建與防災避險城鎮綠地建設狀況調查報告 李樹華 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 2008-08-15
65 北京公園綠地夏季溫濕效應 劉嬌妹; 李樹華; 楊志峰 生態學雜志 2008-11-15
66 世界屋頂花園的歷史與分類 李樹華; 殷麗峰 中國園林 2005-05-25
67 日本屋頂花園技術 殷麗峰; 李樹華 中國園林 2005-05-25
68 景觀十年、風景百年、風土千年——從景觀、風景與風土的關系探討我國園林發展的大方向 李樹華 中國園林 2004-12-25
69 中國梅花盆景史考 李樹華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4-12-30
70 建造以鄉土植物為主體的園林綠地 李樹華 北京園林 2005-06-25
榮譽獎勵:
1.1993年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2.1999年日本造園學會研究獎勵獎。
3.2001年日本村尾育英會學術獎。
4.2005年度日本造園學會最高獎賞——學術研究獎。
5.2007年4月專著《中國盆景文化史》獲中國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獎。
6.2007年10月論文《北京城市公園綠地應急避險功能布局研究》獲第26次全國園林科技信息網網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7.2008年4月論文《日本成熟的造園教育體系給予我國園林教育發展的啟示》獲2007年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教育學術年會一等獎。
8.2009年9月論文《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園林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控制范圍界定探悉》獲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