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設,男,1963年出生,現任寧夏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教授。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3.7~1987.7在西北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學習。
1997.9~1998.7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讀在職申請碩士學位。
2002.10~2003.10在日本千葉大學園藝學部國家公派訪問學者。
2004.9 ~2005.7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讀攻讀博士學位。
1987.07~2002.2寧夏農學院園林系。
2002.2~2008.10寧夏大學農學院。
2008.10~至今 寧夏大學科技處。
學術兼職:
1、寧夏設施農業協會理事長。
2、中國園藝學會理事。
3、中國農學會理事。
4、中國園藝學會設施園藝分會常務理事。
5、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設施園藝專業委員會委員。
6、自治區專家服務團中衛團團長。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設施蔬菜栽培和生理研究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設施蔬菜節水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07BAD57B04);
2、國家星火計劃重大項目“寧夏設施園藝優質高效安全生產關鍵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2011GA880001)”;
3、寧夏科技攻關項目“寧夏設施園藝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科研成果:
2010年度獲寧夏科技進步一等獎“設施蔬菜現代節水高效優新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排名第一。
出版專著:
1、參編《園藝學概論》,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0;
2、《蔬菜栽培學總論》,科學出版社,2010.04;
3、《蔬菜栽培學各論》,科學出版社,2010.04。
發表論文:
1 痕量灌溉技術在日光溫室西葫蘆栽培中的應用研究 沈富; 高艷明; 李建設; 劉宏久; 哈婷 中國園藝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4-10-23
2 甘藍穴盤育苗潮汐灌溉技術研究 劉宏久; 李建設; 高艷明; 沈富; 鄭佳琦 中國園藝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4-10-23
3 非耕地溫室番茄微咸水凈化灌溉試驗研究 汪洋; 田軍倉; 李建設 2013中國園藝學會設施園藝分會學術年會•蔬菜優質安全生產技術研討會暨現場觀摩會 中國會議 2013-11-27
4 寧夏日光溫室番茄微咸水灌溉試驗研究 楊潔; 李建設 2013中國園藝學會設施園藝分會學術年會•蔬菜優質安全生產技術研討會暨現場觀摩會 中國會議 2013-11-27
5 接種根瘤菌對荷蘭豆土壤養分、酶活性以及產量的影響 張雪艷; 高艷明; 葉林; 李建設 中國園藝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10-19
6 設施番茄砂培營養液配方篩選試驗 高艷明; 李建設; 卜燕燕 2011第二屆中國•壽光國際設施園藝高層學術論壇 國際會議 2011-04-20
7 Skygel保水劑與供水方式對黃瓜幼苗生長的影響,西北農業學報2010(6)
8 基于銀川地區水質的空心菜營養液配方驗證試驗,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8, 26(6): 114-118;
榮譽獎勵:
1、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自治區政府特貼專家。
3、自治區“313”人才。
4、2007年年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
5、第七屆寧夏青年科技獎。
6、2010年度獲寧夏科技進步一等獎“設施蔬菜現代節水高效優新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排名第一。
李建設:開啟“科技果蔬”種植新模式
專家簡介:李建設,寧夏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蔬菜栽培、設施園藝、無土栽培的教學、科研工作,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自治區“313”人才。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和對健康的日益關注,現代農業技術不可或缺。品種篩選、覆膜滴灌、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等逐漸被引進現代農業發展中,各色農業園區也化身為現代技術角逐的“競技場”。
現代高端科技的應用,迅速改變著傳統果蔬市場,“每項技術應用后的數據及標準,都與農民增收息息相關”,剛剛完成“蔬菜節水高效安全生產模式與產業化示范”重大課題的寧夏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建設強調。
大力發展技術支撐體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李建設就在西北農大開始了與蔬菜知識相關的專業學習,之后轉入寧夏大學、日本千葉等多地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實踐。2003年,他在寧夏大學農學院執鞭從教,多年來在果蔬產業的發展上不遺余力,成績斐然。
2000年伊始,他就開始主持一系列興農項目,其中“蔬菜防蟲網覆蓋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興農項目引發廣泛關注。
眾所周知,果蔬因其自身特性易招蟲害,傳統處理辦法是加大農藥施用量。近年來,人們逐漸發現,農藥能夠解決蟲害問題的同時,極其容易滯留蔬菜表層抑或果內,很難被清洗干凈,直接危害人體健康。
天然綠色果蔬產業的發展直接關系著人類食品安全,亟需科技的支撐。迄今為止,李建設帶領團隊已經研發了土壤氧化還原消毒技術,茄果類、瓜類套袋栽培技術,硫磺發生器防病蟲技術,蔬菜防蟲網覆蓋栽培技術,酵素菌肥、生物有機肥施用技術等,為綠色食品蔬菜的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同時,確定適宜寧夏地區日光溫室主要綠色食品蔬菜技術規程,以保證現代果蔬技術能夠精確地應用到實際生產當中。
建設農民技術員隊伍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李建設看來,一邊抓科技興農項目,研發技術支撐體系,一邊深入基層做好科技推廣,讓農民掌握技術,應用于實踐同樣不可忽視。這就如天平兩端,缺一不可。
農民技術員作為當前農技推廣的一支重要力量,讓他們熟練掌握高新技術的理論與應用,將會全面帶動區域果蔬農業的發展。多年來,李建設采取以點帶面、多點示范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在田間地頭為農民兄弟當起了手把手的教導員。
他參與“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帶領團隊制作了“設施蔬菜生理障礙與防治”“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新技術”“當前蔬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西(甜)瓜優質豐產栽培技術”“設施蔬菜營養與施肥”等多媒體課件;接收下級農技推廣單位派頭學員,親自授課、指導研究、田間調研;與寧夏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辦班,親自編寫培訓教材,集中講授蔬菜栽培的理論知識,現場示范講解蔬菜的農事操作,大力普及科技農業知識,提高農民科技意識。
多年耕耘,終有收獲。在李建設團隊的指導下,寧夏地區從事果蔬產業發展的農民普遍樹立了科技助農的觀念,其中持有農業部頒發的國家蔬菜園藝技工證書的幾十位農民及優秀研修人員組成了科技推廣的中間力量,一支現代農業先行隊伍悄然誕生。
因傳統種植模式的局限性,我國果蔬產業無論是從前端生產還是后序配送方面均無法與先進國家相提并論。隨著一系列現代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農民科技意識的增強,國內果蔬產業這種從前期育苗育種,后期采摘配送的方式,必定會迎來一場徹底變革。新的種植模式必會誕生,也勢必會影響整個農業格局的轉變。
來源:《科學中國人》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