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龍,男,漢族,湖北宜昌人,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研究生導師,美國佐治亞大學(UGA)、南京農業大學訪問學者,國家現代茶產業技術體系烏龍茶加工崗位團隊骨干成員,福建省現代茶產業技術體系加工與品質評價崗位專家,海峽茶葉交流協會第三屆理事,福建省茶葉學會理事,福建省茶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
主要從事茶葉加工工程與品質調控、茶葉加工裝備、茶葉品質化學與代謝物調控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包括烏龍茶、白茶、紅茶和綠茶加工工藝技術對品質的影響,茶葉加工新裝備與配套技術研發與應用,茶葉品質化學及代謝物調控研究等。主要授課有《茶葉加工學》、《茶業機械》、《茶葉加工與品質評價》、《茶葉加工工程進展》、《茶葉深加工學》等。先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農業部重大農技推廣項目子項目、省廳級項目及橫向課題10余項。在《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X》、《npj Science of Food》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編教材4部,其中副主編1部;參編省地方標準2項;獲授權專利技術20余項。獲農業農村部2019-2021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成果推廣)一等獎1項(排名第四),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三),福建省神農科技獎二等獎(排名第三),首屆中國茶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排名第一),獲省教育廳評審成果2項(均排名第三),獲中國茶葉學會第六屆青年科技獎。
教育及工作經歷:
2023年獲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博士學位。
2006年獲福建農林大學茶學碩士學位。
2017-2018年在美國佐治亞大學(UGA)園藝系做訪問學者。
2009年在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做國內訪問學者。
2016年晉升副教授,2018年獲碩導資格。
現任福建農林大學茶學系主任。
學術兼職:
1、海峽茶葉交流協會第三屆理事。
2、福建省茶葉學會理事。
3、福建省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副秘書長。。
主講課程:
主要授課有《茶葉加工學》、《茶業機械》、《茶葉加工與品質評價》、《茶葉加工工程進展》、《茶葉深加工學》等。
1、《茶葉加工學》(本科)。
2、《茶業機械》(本科)。
3、《茶葉深加工學》(本科)。
4、《茶葉加工工程進展》(研究生)。
5、《茶葉加工與品質評價》(研究生)。
6、《茶葉深加工研究進展》(研究生)。
7、《特種茶加工》(留學生)。
培養研究生情況:
指導的2022屆碩士研究生林冬純獲福建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研究領域:
1、茶葉加工工程與品質調控研究
2、茶葉加工裝備與配套技術研究
3、茶葉品質化學與代謝物調控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農業部重大農技推廣項目子項目、省廳級項目及橫向課題10余項。
1.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烏龍茶、白茶智能化加工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2022YFD2101101-2),2022-2026 (主持,在研)。
2.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特色花(果)茶智能化窨制及數字化拼配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22YFD2101102-1),2022-2026 (主參,在研)。
3.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基于茶飲品質的莖葉用枸杞評價體系構建”(2022BBF02003),2021-2023(主持,結題)。
4.生態低碳茶生產技術集成創新研究(KKY22059XA),2022-2024(主持,在研)。
5.高香型武夷巖茶加工關鍵工藝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2022R1009001),2022-2023(主持,在研)。
6.武夷巖茶綠色、高效、智能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2022-2023,(主持,結題)。
7.茶葉智能化和清潔化加工創新研究(K1520005A06),2020-2023,(主參)。
8.福建省現代農業(茶葉)產業體系專項(閩財指[2021]637號),2019-2021(主持,結題)。
9.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資助(CARS-19),2023,(主參,結題)。
10.福建省現代農業茶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加工與品質崗位專家(閩財指[2017]625號),2017-2018(支持,結題)。
11.福建省茶產業重大農技推廣項目子項目,農業部重大農技推廣項目(子課題KNJ-151006),2015.09-2016.11 (主持,結題)。
12.國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智能化節能茶葉采摘與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制”(2014BAD06B06),(主參,結題)。
13.省級科技特派員專項計劃,省科技廳扶貧項目(**A),2017.07-2018.06(主持)。
14.省級扶貧重點縣科技人員專項計劃,省科技廳扶貧項目(**A),2015.07-2016.06(主持)。
15.烏龍茶節能新技術集成萎凋系統研發,企業橫向課題(KH**),2014.06-2016.07(主持)。
16.烏龍茶全自動無不包揉技術與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福建省科技重大項目(2012N5005),2012.04-2015.03(主參,結題)。
科研成果:
在《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X》、《npj Science of Food》、《食品科學》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編教材5部,其中副主編1部;參編省地方標準2項;獲專利技術20余項。
主參完成的“福建現代茶產業技術體系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成果獲農業農村部2019-2021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成果推廣)一等獎(排名第四),“烏龍茶清潔化自動化精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成果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三),福建省神農科技獎二等獎(排名第三),主持的“烏龍茶智能化清潔化加工設備”獲首屆中國茶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排名第一),獲省教育廳評審成果2項(均排名第三),獲中國茶葉學會第六屆青年科技獎。
1. 參與起草福建省地方標準《初制茶廠清潔化生產規范》(DB35/T 1988—2021),2021年;
2. 參與起草福建省地方標準《烏龍茶精加工成套設備》(DB35/T 1181-2011),2012年;
3. 烏龍茶自動化清潔化精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金心怡;張敬強;郝志龍;孫云;陳濟斌;陳壽松;于國鋒;郭玉瓊;吳光興;李天習;葉秋萍;林振傳;吉克溫;劉素惠;林宏政;劉偉;占楊;陳霖熙;鄭功宇;魏詩琴 福建農林大學 2012
4. 烏龍茶振動式做青新技術 陳濟斌;金心怡;林清矯;孫威江;郝志龍;徐世耀;孫云;袁地順;吉克溫;郭玉瓊;蔡建明;宋建設;王文建;王吾河;江麗萍 福建農林大學 2006
實用新型:
[1]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具備除雜功能的炒茶機[P]. 福建省: CN220476787U, 2024-02-13.
[2]潘冠均, 郝志龍, 李史儀, 朱津辰, 莊加耘, 張峰峰, 田維素, 王金源, 陳倩蓮, 帥平, 黃佳鵬. 一種茶葉色澤數字化判別設備[P]. 福建省: CN220473362U, 2024-02-09.
[3]李史儀, 郝志龍, 朱津辰, 潘冠均, 莊加耘, 張峰峰, 王金源, 田維素, 陳倩蓮, 申天賜, 閉曉彤, 田富俊. 一種用于茶葉感官審評的茶湯色澤數字化判別裝置[P]. 福建省: CN220473363U, 2024-02-09.
[4]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凸面鍋體茶葉自動殺青機[P]. 福建省: CN220441798U, 2024-02-06.
[5]李史儀, 郝志龍, 田富俊, 余文英, 林宏政, 顏燕芬, 潘冠均, 廖獻盛, 田維素, 王金源, 帥平. 一種茶樹精油霧化加濕干眼治療裝置[P]. 福建省: CN219461640U, 2023-08-04.
[6]孫志琳, 郝志龍, 林宏政, 項應萍, 譚艷娉, 黃春池, 莊加耘, 陳倩蓮, 封嬌. 茶葉清潔化仿炭焙自動烘焙設備[P]. 福建省: CN218527524U, 2023-02-28.
[7]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毛茶篩分選精加工裝置[P]. 福建省: CN218531802U, 2023-02-28.
[8]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茶葉殺青機使用的鋪料裝置[P]. 福建省: CN217986553U, 2022-12-09.
[9]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毛茶加工用勻混送料裝置[P]. 福建省: CN217989105U, 2022-12-09.
[10]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炒茶機用翻轉裝置[P]. 福建省: CN217826599U, 2022-11-18.
[11]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具有除渣功能的炒茶機[P]. 福建省: CN217826600U, 2022-11-18.
[12]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便于收取的富硒綠茶茶葉晾曬裝置[P]. 福建省: CN217826601U, 2022-11-18.
[13]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具有均勻干燥功能的綠茶加工設備[P]. 福建省: CN217826603U, 2022-11-18.
[14]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用于毛茶加工的炒茶裝置[P]. 福建省: CN217826606U, 2022-11-18.
[15]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毛茶晾曬架[P]. 福建省: CN217826607U, 2022-11-18.
[16]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毛茶生產使用的微波殺青裝置[P]. 福建省: CN217826608U, 2022-11-18.
[17]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毛茶加工用高效烘干裝置[P]. 福建省: CN217830723U, 2022-11-18.
[18]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一種茶葉加工使用的混合裝置[P]. 福建省: CN217698760U, 2022-11-01.
[19]莊加耘, 郝志龍, 林宏政, 莊莉萍, 余步貴, 封嬌, 陳凱陽, 陳倩蓮, 林冬純, 魏子淳, 帥平, 黃佳鵬. 基于多通道計量投料的茶葉動態拼配勻堆機[P]. 福建省: CN216874829U, 2022-07-05.
[20]林冬純, 郝志龍, 余步貴, 魏子淳, 林宏政, 陳凱陽, 孫志琳, 譚艷娉, 莊莉萍, 余傳棟, 封嬌, 陳倩蓮, 莊加耘, 陳陽. 茶葉萎凋槽[P]. 福建省: CN216453102U, 2022-05-10.
[21]魏子淳, 郝志龍, 林冬純, 林宏政, 孫志琳, 譚艷娉, 莊莉萍, 畢婉君, 封嬌, 莊加耘, 陳倩蓮, 孫云. 烏龍茶氣流輔助搖青連續化做青設備[P]. 福建省: CN216453103U, 2022-05-10.
[22]封嬌, 郝志龍, 余步貴, 林冬純, 林宏政, 陳凱陽, 魏子淳, 譚艷娉, 孫志琳, 陳倩蓮, 莊家耘, 陳陽, 張濤, 陳寧. 一種聯合太陽能和空氣能的節能茶葉萎凋室[P]. 福建省: CN216453106U, 2022-05-10.
[23]肖婧儀, 郝志龍, 封嬌, 林進龍, 甘詩雅, 項應萍, 陳思宇, 李史儀, 黃子媛, 李明金. 一種便攜式茶酒實時調飲裝置[P]. 福建省: CN214284505U, 2021-09-28.
[24]封嬌, 郝志龍, 肖婧儀, 林進龍, 甘詩雅, 林宏政, 徐邢燕, 魏子淳, 陳思宇, 李史儀, 李明金, 黃子媛. 便攜式茶酒調飲裝置[P]. 福建省: CN214259004U, 2021-09-24.
[25]李史儀, 郝志龍, 陳思宇, 湛水秀, 黃子媛, 薛瑞欣, 林宏政, 譚艷娉, 孫志琳, 莊麗萍. 一種茶提取液自凈與自動霧化的濕房鏡[P]. 福建省: CN213851389U, 2021-08-03.
[26]徐邢燕, 郝志龍, 項應萍, 林宏政, 李鑫磊, 金心怡, 于敬亞, 郭楚嘉. 一種紅茶發酵裝置[P]. 福建省: CN211020818U, 2020-07-17.
[27]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具有風選功能的茶葉殺青裝置[P]. 福建省: CN208940878U, 2019-06-07.
[28]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隔斷分塞枕芯小包的枕頭[P]. 福建省: CN208625153U, 2019-03-22.
[29]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具有等離子體殺菌功能的白茶提香機[P]. 福建省: CN208370830U, 2019-01-15.
[30]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碳纖維地熱紅茶發酵裝置[P]. 福建省: CN208370835U, 2019-01-15.
[31]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巖茶搖青機[P]. 福建省: CN208318133U, 2019-01-04.
[32]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具有碳纖維發熱環的發酵罐[P]. 福建省: CN208318140U, 2019-01-04.
[33]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雙層聯動茶葉揉捻機[P]. 福建: CN208274017U, 2018-12-25.
[34]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碧螺春茶葉烘炒裝置[P]. 福建: CN208242736U, 2018-12-18.
[35]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快速茶葉烘干磨粉機[P]. 福建: CN207413569U, 2018-05-29.
[36]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茶葉篩分除雜裝置[P]. 福建: CN207401769U, 2018-05-25.
[37]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茶葉抖水除塵裝置[P]. 福建: CN207401868U, 2018-05-25.
[38]郝志龍, 金心怡, 林宏政, 陳壽松, 陳加友, 李鑫磊, 俞少娟, 胡楚祺, 趙小嫚. 一種茶葉雨水青動態快速除表面水裝置[P]. 福建: CN205682333U, 2016-11-16.
[39]林宏政, 金心怡, 郝志龍, 王婷婷, 李鑫磊, 李若愚. 一種低溫紅外線輻射加熱的茶葉萎凋發酵兩用房[P]. 福建: CN205611661U, 2016-10-05.
[40]郝志龍, 金心怡, 林宏政, 李鑫磊, 俞少娟, 張妍, 黃俊煒, 唐若楠. 一種基于太陽能發電發熱的茶葉加工設備[P]. 福建: CN205585225U, 2016-09-21.
[41]艾合麥提江.喀迪爾, 郝志龍, 吳春柏, 鐘鳳林, 林碧英. 一種具有交互功能的立體水培裝置[P]. 福建: CN205284508U, 2016-06-08.
[42]郝志龍, 吳春柏, 艾合麥提江·喀迪爾, 金心怡, 林碧英. 一種植物交互式立體水培設備[P]. 福建: CN204443491U, 2015-07-08.
[43]郝志龍, 張峰峰, 金心怡, 潘麗娜, 林宏政. 一種烏龍茶速包機茶球自動緊固裝置[P]. 福建: CN203646432U, 2014-06-18.
[44]金心怡, 郝志龍, 李天習, 陳壽松. 一種茶葉烘干機燃煤熱風爐的智能恒溫控制系統[P]. 福建: CN202973567U, 2013-06-05.
[45]金心怡, 郝志龍, 陳壽松, 陳濟斌. 一種茶葉含水率在線快速檢測裝置[P]. 福建: CN202956341U, 2013-05-29.
[46]郝志龍, 張峰峰, 金心怡, 陳濟斌. 烏龍茶自動碾揉成型設備[P]. 福建: CN202819513U, 2013-03-27.
[47]許國忠, 金心怡, 許振祥, 陳毅斌, 郝志龍. 一種烏龍茶全自動無布包揉設備[P]. 福建: CN202190694U, 2012-04-18.
[48]陳加友, 鄭迺輝, 陳濟斌, 魏中南, 郝志龍. 烏龍茶茶葉壓揉快速成型機[P]. 福建: CN201781921U, 2011-04-06.
[49]金心怡, 張敬強, 陳濟斌, 郝志龍. 平面圓篩機的動平衡結構[P]. 福建: CN201380158, 2010-01-13.
[50]金心怡, 陳加友, 陳濟斌, 劉森光, 郝志龍, 王亮. 包裝機抽真空裝置[P]. 福建: CN201292022, 2009-08-19.
發明公開:
[1]郝志龍, 魏子淳, 林宏政, 莊加耘, 畢婉君, 陳倩蓮, 封嬌, 莊莉萍, 林冬純, 孫志琳, 譚艷娉, 孫云. 基于青葉物理特性及揮發物的巖茶智能做青判別方法[P]. 福建省: CN116046995A, 2023-05-02.
[2]郝志龍, 李史儀, 余文英, 田富俊, 林宏政, 湛水秀, 潘冠均, 田維素, 王金源, 帥平, 林恩照, 黃倩倩, 閉曉桐, 郭藝嫚. 一種可用于干眼SPA霧化的抑菌草本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P]. 福建省: CN115844977A, 2023-03-28.
[3]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烏牛早茶智能化摘茶裝置[P]. 福建省: CN114847001A, 2022-08-05.
[4]黃建, 王瑞國, 寧芊, 郝志龍, 范水生. 一種具有潤肺止咳的百合煎茶及其制備方法[P]. 福建省: CN112602802A, 2021-04-06.
[5]郝志龍, 封嬌, 溫圣菁, 馬園園, 丁鳳嬌, 梁子鈞, 周小芳, 李玉方, 林宏政, 魏子淳, 林冬純. 一種茶葉智能采摘裝置[P]. 福建省: CN112314177A, 2021-02-05.
[6]張妍, 金心怡, 郝志龍, 林宏政, 李鑫磊, 黃儀鵬, 徐邢燕. 一種烏龍茶包揉葉壓縮力學特性的測定方法[P]. 福建省: CN110987620A, 2020-04-10.
[7]郝志龍, 徐邢燕, 項應萍, 林宏政, 李鑫磊, 金心怡, 于敬亞, 郭楚嘉. 一種基于太陽能供熱的紅茶控溫控濕發酵裝置[P]. 福建省: CN110637900A, 2020-01-03.
[8]郝志龍, 徐邢燕, 俞曉敏, 林宏政, 陳思, 項應萍, 劉國英, 高峰, 蘇峰, 孫云, 魏子淳. 一種武夷肉桂茶等級及烘焙程度判別方法[P]. 福建省: CN110646267A, 2020-01-03.
[9]李鑫磊, 金心怡, 郝志龍, 林宏政, 張妍. 一種白茶毛茶去青醇化的方法[P]. 福建: CN108112713A, 2018-06-05.
[10]郭楚嘉, 郝志龍, 林宏政, 金心怡, 徐邢燕, 于敬亞, 李鑫磊, 張妍, 陳壽松, 郭紅軍. 一種保健普洱袋泡茶及其加工工藝[P]. 福建: CN108077477A, 2018-05-29.
[11]郝志龍, 危力云, 林建雄, 林宏政, 金心怡, 徐邢燕, 林華雨, 殷永珍, 危力志, 林文明. 一種茶香糕的制作工藝[P]. 福建: CN108041432A, 2018-05-18.
[12]郝志龍, 章芳敏, 林宏政, 金心怡, 徐邢燕, 黃建, 李鑫磊, 陳壽松, 張妍, 周思露, 陳穎. 一種天麻烏龍茶及其加工方法[P]. 福建: CN107996759A, 2018-05-08.
[13]郝志龍, 章芳敏, 林宏政, 金心怡, 徐邢燕, 黃月萍, 李鑫磊, 陳壽松, 張妍, 陳穎, 周思露. 一種天麻紅茶及其加工工藝[P]. 福建: CN107996760A, 2018-05-08.
[14]郝志龍, 徐邢燕, 林宏政, 金心怡, 李鑫磊, 張妍, 郭楚嘉, 于敬亞, 陳建平. 一種天麻白茶餅及其加工工藝[P]. 福建: CN107996761A, 2018-05-08.
[15]于敬亞, 郝志龍, 林宏政, 金心怡, 徐邢燕, 郭楚嘉, 李鑫磊, 陳壽松, 張妍. 一種天麻六堡茶及其加工工藝[P]. 福建: CN107927238A, 2018-04-20.
[16]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壓扁綠茶的制備方法[P]. 福建: CN107712124A, 2018-02-23.
[17]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富鈣白茶的制備方法[P]. 福建: CN107712125A, 2018-02-23.
[18]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碳纖維地暖發酵紅茶的制備工藝[P]. 福建: CN107691688A, 2018-02-16.
[19]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中藥、茶復合材料枕頭及其制備方法[P]. 福建: CN107669056A, 2018-02-09.
[20]黃建, 郝志龍, 陳清歡. 一種護肝保健紅茶的制備方法[P]. 福建: CN107624926A, 2018-01-26.
[21]田玉庭, 張雅玲, 鄭婷, 郝志龍, 陳小紅, 鄭寶東, 劉文聰. 一種富含茶黃素的速溶烏龍茶粉及其加工方法[P]. 福建: CN106819245A, 2017-06-13.
[22]林宏政, 陳建平, 金心怡, 郝志龍, 張峰峰. 一種烏龍茶智能做青裝置及方法[P]. 福建: CN105974792A, 2016-09-28.
[23]郝志龍, 金心怡, 林宏政, 李鑫磊, 俞少娟, 張妍, 黃俊煒, 唐若楠. 一種基于太陽能發電發熱的綠色能源茶葉加工系統[P]. 福建: CN105724622A, 2016-07-06.
[24]郝志龍, 金心怡, 林宏政, 陳壽松, 陳加友, 李鑫磊, 俞少娟, 胡楚祺, 趙小嫚. 一種茶葉雨水青動態快速除表面水的方法[P]. 福建: CN105613802A, 2016-06-01.
[25]張峰峰, 郝志龍, 潘麗娜. 一種烏龍茶包揉的控制方法[P]. 福建: CN104855549A, 2015-08-26.
[26]郝志龍, 吳春柏, 艾合麥提江·喀迪爾, 金心怡, 林碧英. 一種植物交互式立體水培設備與工藝[P]. 福建: CN104620964A, 2015-05-20.
[27]金心怡, 郝志龍, 陳壽松, 陳濟斌, 鄭功宇. 一種茶葉含水率在線快速檢測裝置及實現方法[P]. 福建: CN103528958A, 2014-01-22.
[28]金心怡, 郝志龍, 李天習, 陳壽松. 一種茶葉烘干機燃煤熱風爐的智能恒溫控制系統[P]. 福建: CN103032965A, 2013-04-10.
[29]郝志龍, 張峰峰, 金心怡, 陳濟斌. 烏龍茶自動碾揉成型設備及成型工藝[P]. 福建: CN102885170A, 2013-01-23.
[30]林金科, 鄭金貴, 金心怡, 鄒雙全, 趙文凈, 楊志堅, 涂良劍, 陳云海, 蔡森源, 李婧, 陳華強, 許明, 黃志偉, 陳祖鋅, 吳亮宇, 郝志龍, 張明澤, 孫平, 林藝端. 一種提高速溶茶酯型兒茶素含量的加工工藝[P]. 福建: CN102763743A, 2012-11-07.
[31]許國忠, 金心怡, 許振祥, 陳毅斌, 郝志龍. 一種烏龍茶全自動無布包揉工藝及其設備[P]. 福建: CN102687772A, 2012-09-26.
[32]陳加友, 鄭迺輝, 陳濟斌, 魏中南, 郝志龍. 烏龍茶茶葉壓揉快速成型機[P]. 福建: CN101828610A, 2010-09-15.
[33]金心怡, 張敬強, 陳濟斌, 郝志龍. 茶葉風選裝置[P]. 福建: CN101507458, 2009-08-19.
[34]金心怡, 陳加友, 陳濟斌, 劉森光, 郝志龍, 王亮. 原葉茶自動連續真空包裝機[P]. 福建: CN101402401, 2009-04-08.
發明授權:
[1]郝志龍, 李史儀, 余文英, 田富俊, 林宏政, 湛水秀, 潘冠均, 田維素, 王金源, 帥平, 林恩照, 黃倩倩, 閉曉桐, 郭藝嫚. 一種可用于干眼SPA霧化的抑菌草本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P]. 福建省: CN115844977B, 2024-03-29.
[2]危力云, 危力志, 潘志明, 林文明, 郝志龍, 陳康, 殷永珍. 烏牛早茶智能化摘茶裝置[P]. 福建省: CN114847001B, 2023-03-21.
[3]郝志龍, 章芳敏, 林宏政, 金心怡, 徐邢燕, 黃建, 李鑫磊, 陳壽松, 張妍, 周思露, 陳穎. 一種天麻烏龍茶及其加工方法[P]. 福建省: CN107996759B, 2021-04-20.
[4]郝志龍, 章芳敏, 林宏政, 金心怡, 徐邢燕, 黃月萍, 李鑫磊, 陳壽松, 張妍, 陳穎, 周思露. 一種天麻紅茶及其加工工藝[P]. 福建省: CN107996760B, 2021-04-20.
[5]郭楚嘉, 郝志龍, 林宏政, 金心怡, 徐邢燕, 于敬亞, 李鑫磊, 張妍, 陳壽松, 郭紅軍. 一種保健普洱袋泡茶及其加工工藝[P]. 福建省: CN108077477B, 2021-04-20.
[6]于敬亞, 郝志龍, 林宏政, 金心怡, 徐邢燕, 郭楚嘉, 李鑫磊, 陳壽松, 張妍. 一種天麻六堡茶及其加工工藝[P]. 福建省: CN107927238B, 2021-03-30.
[7]林宏政, 陳建平, 金心怡, 郝志龍, 張峰峰. 一種烏龍茶智能做青裝置及方法[P]. 福建省: CN105974792B, 2019-04-02.
[8]郝志龍, 吳春柏, 艾合麥提江·喀迪爾, 金心怡, 林碧英. 一種植物交互式立體水培設備與工藝[P]. 福建省: CN104620964B, 2017-05-10.
[9]金心怡, 郝志龍, 李天習, 陳壽松. 一種茶葉烘干機燃煤熱風爐的智能恒溫控制系統[P]. 福建省: CN103032965B, 2015-08-12.
[10]林金科, 鄭金貴, 金心怡, 鄒雙全, 趙文凈, 楊志堅, 涂良劍, 陳云海, 蔡森源, 李婧, 陳華強, 許明, 黃志偉, 陳祖鋅, 吳亮宇, 郝志龍, 張明澤, 孫平, 林藝端. 一種提高速溶茶酯型兒茶素含量的加工工藝[P]. 福建省: CN102763743B, 2014-11-19.
[11]許國忠, 金心怡, 許振祥, 陳毅斌, 郝志龍. 一種烏龍茶全自動無布包揉工藝及其設備[P]. 福建省: CN102687772B, 2013-07-03.
[12]金心怡, 張敬強, 陳濟斌, 郝志龍. 茶葉風選裝置[P]. 福建省: CN101507458B, 2011-09-21.
出版著作:
1、參編《園藝學總論》(第二版)(面向21世紀教材,普通高等教育農業農村部“十三五”規劃教材),張紹鈴,郝玉金主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年10月;
2、副主編《茶業機械學》(高等教育農業部十三五規劃教材),金心怡主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年4月;
3、參編《茶葉加工工程學》(第二版)(高等教育農業部十二五規劃教材),金心怡主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年7月;
4、參編《園藝設施建造技術》,郭世榮、王健主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年4月。
發表英文期刊論文:
[1]Jiao Feng, Jiayun Zhuang, Qianlian Chen, Hongzheng Lin, Qiang Chu, Ping Chen, Fang Wang, Bugui Yu, Zhilong Hao*(通訊作者).The effect of maturity of tea leave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on the formation of milky flavor in white tea - A metabolomic study. Food Chemistry (2024),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4.139080(Q1,IF=8.8,中科院1區,Top期刊)
[2]Hao, Zhilong*; Feng, Jiao; Chen, Qianlian; Lin, Hongzheng; Zhou, Xiaohong; Zhuang, Jiayun; Wang, Jinyuan; Tan, Yanping; Sun, Zhilin; Wang, Yanfei; Yu, Bugui.Comparative volatiles profiling in milk-flavored white tea and traditional white tea Shoumei via HS-SPME-GC-TOFMS and OAV analyses. Food Chemistry: X, Volume 18, 30 June 2023, 100710. https://doi.org/10.1016/j.fochx.2023.100710 (Q1,IF=6.443)
[3]Hao Z, Tan Y, Feng J, Lin H, Sun Z, Zhuang JY, Chen Q, Jin X, Sun Y. 2023. Integrated metabol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 the effect of mechanical stress on sugar metabolism in tea leaves (Camellia sinensis) post-harvest. PeerJ 11:e14869. DOI 10.7717/peerj.14869. https://doi.org/10.7717/peerj.14869(Q2,IF=3.061,February 8, 2023)
[4]Hao Zhilong, Ting Zhou, and Donglin Zhang.Clonal impact of rooting on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stem cuttings. HortScience, 2020, 55(9): S34-35.(Q2,IF=1.455,)
[5]Hao Zhilong, Liao Zhongying, Xu Xingyan, Lin Hongzheng, Li Xinlei, Yu Xiaoming, Zhang Donglin, Jin Xinyi. Catechin and Volatile Compounds in Oolong Tea under Vibrating Stimulus. HortScience, 2018, 53(9): S354-355. (Q2,IF=0.906)
[6]Zhou, Su; Li, Zhiying; Song, Haizhao; Hu, Hao; Ma, Shicheng; Tao, Yike; Hao, Zhilong; Feng, Xinyu; Pan, Yani; Gong, Shuying; Fan, Fangyuan; Chen, Ping; Chu, Qiang*.Recent advances in tea seeds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Active ingredients, health effect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141: 104192.
[7]Lv, Helin; Feng, Xinyu; Song, Haizhao; Ma, Shicheng; Hao, Zhilong; Hu, Hao; Yang, Yunyun; Pan, Yani; Zhou, Su; Fan, Fangyuan; Gong, Shuying; Chu, Qiang; Chen, Ping*.Tea storage: A not thoroughly recognized and precisely designed process.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140: 104172.
[8]Ni, Zixin; Yang, Yun; Zhang, Yining; Hu, Qingcai; Lin, Jiaqi; Lin, Hongzheng; Hao, Zhilong; Wang, Yuefei; Zhou, Jihong*; Sun, Yun*.Dynamic change of the carotenoid metabolic pathway profile during oolong tea processing with supplementary LED light.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3, 169: 112839.
[9]Zheng, Yucheng; Hu, Qingcai; Wu, Zongjie; Bi, Wanjun; Chen, Bin; Hao, Zhilong; Wu, Liangyu; Ye, Naixing*; Sun, Yun*.Volatile metabolomics and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ltivar aroma of oolong tea (Camellia sinensis).LEBENSMITTEL-WISSENSCHAFT UND-TECHNOLOGIE-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164: 113666.
[10]Yifei Peng, Zhenghua Du, Xiaxia Wang, Ruimei Wu, Chao Zheng, Wenbo Han, Li Liu, Feng Gao, Guoying Liu, Baoshun Liu, Zhilong Hao*(通訊作者), Xiaomin Yu*(通訊作者).From heat to flavor: Unlocking new chemical signatures to discriminate Wuyi rock tea under light and moderate roasting. Food Chemistry,Volume431,2024,137-148,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3.137-148.(Q1,IF=8.688,中科院1區,Top期刊)
[11]Yifei Peng, Chao Zheng, Shuang Guo, Fuquan Gao, Xiaxia Wang, Zhenghua Du, Feng Gao, Feng Su, Wenjing Zhang, Xueling Yu, Guoying Liu, Baoshun Liu, Chengjian Wu, Yun Sun, Zhenbiao Yang, Zhilong Hao*(通訊作者) & Xiaomin Yu*(通訊作者). Metabolomics integrated with machine learning to discriminate the geographic origin of Rougui Wuyi rock tea. npj Science of Food, 2023, 7(1): 7. https://doi.org/10.1038/s41538-023-00187-1.(Q1,IF=7.000)
[12]Chuan Yue, Hongli Cao, Shaorong Zhang, Zhilong Hao*(通訊作者), Zongjie Wu, Liyong Luo, Liang Zeng*(通訊作者) . Aroma characteristics of Wuyi rock tea prepared from 16 different tea plant varieties. Food Chemistry: X Volume 17, 30 March 2023, 100586. https://doi.org/10.1016/j.fochx.2023.100586.(Q1,IF=6.443)
發表期刊論文:
[1]封嬌, 譚艷娉, 莊莉萍, 莊加耘, 孫志琳, 林宏政, 余步貴, 俞曉敏, 郝志龍. 造型工藝對白牡丹茶中主要化學成分的影響[J]. 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 1-11.
[2]潘冠均, 封嬌, 段淋淵, 張炫鸝, 戴國禮, 帥平, 秦墾, 郝志龍, 張波*. 不同單株枸杞芽葉茶風味品質分析[J]. 食品工業科技, 1-15.
[3]王金源, 張佳慧, 莊莉萍, 林宏政, 封嬌, 田維素, 陳章盛, 郝志龍*(通訊作者).HS-SPME-GC-TOF-MS 結合 ROAV 分析花果香型紅茶特征香氣成分[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23,35(12): 2015-2026(CSCD核心期刊)
[4]李史儀, 陸顯格, 湛水秀, 郝志龍, 余文英*. 茶提取物復合方對眼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 茶葉通訊, 2023, 50 (04): 532-541+564.
[5]孫志琳, 莊加耘, 陳倩蓮, 譚艷娉, 封嬌, 申天賜, 林宏政, 郝志龍*. 新型熱源材料烘焙工藝對鐵觀音品質的影響[J]. 食品科技, 2023, 48 (06): 55-61.
[6]郝志龍,林宏政,徐邢燕,李鑫磊,俞曉敏,岳川,孫云,金心怡*.采后茶青葉對振動力脅迫的生理響應[J].食品科學,2023,44(1):30-37.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11205-061.(EI收錄)
[7]陳倩蓮, 劉仕章, 占仕權, 潘冠均, 劉寶順, 高峰, 郝志龍*(通訊作者).基于HS-SPME-GC-MS和OAV鑒定4種武夷巖茶關鍵呈香物質[J]. 食品工業科技, 2023, 44 (14): 296-303.https://doi.org/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90092(北大核心)
[8]魏子淳, 莊加耘, 孫志琳, 林冬純, 畢婉君, 譚艷娉, 林宏政, 俞曉敏, 孫云, 蔡小勇, 郝志龍*(通訊作者). 不同攤葉厚度晾青對武夷巖茶品質的影響[J]. 食品工業科技, 2023, 44 (07): 97-106.(北大核心)
[9]畢婉君, 魏子淳, 鄭玉成, 鄧慧莉, 倪子鑫, 林宏政, 郝志龍, 孫云*. 基于ATD-GC-MS技術檢測鐵觀音做青過程環境揮發性成分的動態變化[J]. 食品科學, 2023, 44 (08): 201-211.
[10]陳彬, 柳鎮章, 林宏政, 趙夢瑩, 郝志龍, 林振傳, 孫云*. 白茶精加工過程茶塵分布與除塵措施研究[J]. 南方農業學報, 2022, 53 (09): 2585-2594.
[11]譚艷娉, 于學領, 陳倩蓮, 莊加耘, 封嬌, 林宏政, 郝志龍*. 采前和采后脅迫對茶葉品質的影響研究進展[J]. 亞熱帶農業研究, 2022, 18 (03): 184-191.
[12]葉秋萍, 余雯, 鄭世仲, 曾新萍, 陳菲, 郝志龍. 茉莉花茶窨制過程水分變化與香氣品質變化的相關性分析[J]. 食品科學, 2022, 43 (24): 266-272.
[13]陳倩蓮, 王芳, 陳百文, 魏子淳, 譚艷娉, 孫志琳, 莊加耘, 郝志龍*(通訊作者). 環境濕度對大紅袍做青品質的影響[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22, 13 (02): 593-598.(北大核心)
[14]林宏政, 俞少娟, 郝志龍, 金心怡, 林振傳, 邵克平, 孫云. 多波長LED白茶復合式光萎凋生產線設計與關鍵模塊配置[J]. 中國茶葉, 2021, 43 (11): 19-25.
[15]林冬純,魏子淳,譚艷娉,孫志琳,余步貴,俞曉敏,孫云,林宏政*,郝志龍*(通訊作者).不同干燥溫度對萎凋葉壓制白茶餅品質的影響[J].食品科學. 2022,43(15):109-116(EI收錄)
[16]項應萍, 鄭明龍, 郝志龍, 林宏政, 林琛婕, 金心怡. 烏龍茶烘焙能耗與品質研究[J]. 中國茶葉, 2021, 43 (06): 54-58.
[17]魏子淳, 林冬純, 于學領, 項應萍, 林宏政, 郝志龍. 烏龍茶智能化做青技術研究進展[J]. 亞熱帶農業研究, 2021, 17 (01): 34-39.
[18]徐邢燕, 陳思, 俞曉敏, 趙小嫚, 林宏政, 劉國英, 蘇峰, 高峰, 孫云, 郝志龍*(通訊作者). 不同烘焙程度與等級武夷肉桂茶品質差異分析[J]. 食品科學, 2020, 41 (13): 22-28.(EI收錄)
[19]于敬亞, 莊曉麗, 郭楚嘉, 于學領, 項應萍, 徐邢燕, 郝志龍. 補光對‘金觀音’相關酶活性的影響[J]. 亞熱帶農業研究, 2019, 15 (04): 246-250.
[20]鐘秋生, 林鄭和, 郝志龍, 陳常頌, 陳志輝, 游小妹, 單睿陽. 氟鋁互作對茶樹葉片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J]. 茶葉科學, 2019, 39 (05): 537-546.
[21]徐邢燕, 沈萍萍, 郝志龍*(通訊作者), 林宏政, 李鑫磊, 張妍, 金心怡, 孫云, 項應萍. 基于計算機視覺的茶樹葉片色澤差異研究[J]. 茶葉通訊, 2019, 46 (03): 276-283.(北大核心)
[22]李鑫磊, 俞曉敏, 龔智宏, 林宏政, 郝志龍, 張妍, 金心怡. 綠茶、紅茶、烏龍茶和白茶中主要代謝產物的差異[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48 (05): 559-566.
[23]項應萍, 徐邢燕, 劉國英, 魏子淳, 林冬純, 郝志龍. 烏龍茶烘焙技術研究進展[J]. 亞熱帶農業研究, 2019, 15 (03): 211-216.
[24]李鑫磊, 俞曉敏, 林軍, 趙小嫚, 張妍, 林宏政, 郝志龍, 金心怡. 基于非靶向代謝組學的白茶與綠茶、烏龍茶和紅茶代謝產物特征比較[J]. 食品科學, 2020, 41 (12): 197-203.
[25]林宏政, 李鑫磊, 周泳鋒, 張妍, 郝志龍, 金心怡. 白茶散茶與茶餅在色澤、滋味及香氣組分上的差異研究[J]. 食品工業科技, 2019, 40 (15): 207-214.
[26]游芳寧, 陳壽松, 周子維, 李鑫磊, 郝志龍, 孫云. 不同的光照萎凋時間對鐵觀音風味組分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 2018, 39 (09): 1856-1862.
[27]陳壽松, 金心怡, 游芳寧, 周子維, 李鑫磊, 郝志龍, 孫云. 多次間歇LED光照射對鐵觀音風味組分的影響[J]. 農業工程學報, 2018, 34 (02): 308-314.
[28]李鑫磊, 林宏政, 郝志龍, 陳壽松, 俞少娟, 金心怡. 白茶壓餅過程理化指標與感官品質的動態變化[J]. 福建農業學報, 2017, 32 (12): 1365-1369.
[29]吳亮宇, 郝志龍, 屈艷勤, 曹紅利, 孫云. 《茶葉深加工》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教改思路的探討[J]. 教育教學論壇, 2017, (39): 209-210.
[30]郝志龍, 林宏政, 李磊磊, 葉乃興, 孫云, 郭玉瓊, 金心怡. 基于新技術成果的茶學專業人才實踐能力提升探討[J]. 福建茶葉, 2017, 39 (09): 176-177.
[31]林鄭和, 鐘秋生, 郝志龍, 游小妹, 陳志輝, 陳常頌, 單睿陽, 阮其春. 低氮對不同茶樹品種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J]. 茶葉科學, 2017, 37 (04): 363-372.
[32]郝志龍, 林宏政, 金心怡, 江麗萍, 黃毅彪, 陳壽松. 烏龍茶振動做青氣流和攤葉厚度對青葉做青物理特性的影響[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版),2017,46(2):147-153(CSCD核心)
[33]林宏政, 陳壽松, 李鑫磊, 郝志龍, 許國忠, 金心怡. 低溫真空干燥氣流循環方式對鐵觀音品質的影響[J]. 福建農業學報, 2016, 31 (11): 1231-1237.
[34]林宏政, 郝志龍, 金心怡, 葉乃興, 孫云, 郭玉瓊. 茶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創新發展思路[J]. 福建茶葉, 2016, 38 (01): 170-171.
[35]魏詩琴, 金心怡, 黃家春, 郝志龍, 歐陽經盛, 林杰. 烘干機溫度PID控制系統及大紅袍烘焙效果試驗[J]. 茶葉科學, 2014, 34 (06): 557-564.
[36]陳壽松, 鄭功宇, 金心怡, 郝志龍, 葉秋萍, 賴智龍. 茶葉含水率近紅外在線快速測定及其應用研究[J]. 茶葉科學, 2014, 34 (04): 337-343.
[37]陳霖熙, 占楊, 郝志龍, 黃碧玉, 施成斌, 金心怡. 架式儲青設備的儲青厚度對鮮葉理化變化影響[J]. 中國茶葉, 2014, 36 (04): 26-29.
[38]郝志龍, 陳建先, 金心怡, 柯存祥. 溫室行走式噴灌系統應用效果試驗與分析[J]. 福建農機, 2013, (04): 2-4.
[39]郝志龍, 陳賢玉, 金心怡, 蔡銀筆, 陳壽松. 造型工藝中烘焙時機對閩南烏龍茶品質的影響[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42 (04): 351-355.
[40]林燕萍, 金心怡, 郝志龍, 葉乃興, 黃毅彪, 湯慧英, 陳新華, 周小勇. 茶樹嫩梢力學特性與粗纖維試驗[J]. 茶葉科學, 2013, 33 (04): 364-369.
[41]郝志龍, 陳濟斌, 金心怡, 林清矯, 黃毅彪. 烏龍茶振動做青設備研制與做青環境調控性能試驗[J]. 農業工程學報, 2013, 29 (10): 269-277.
[42]林宏政, 郝志龍, 劉偉, 金心怡. 一種新型茶葉低溫真空干燥技術[J]. 福建茶葉, 2013, 35 (02): 11-14.
[43]劉偉, 金心怡, 郝志龍, 林宏政, 蘇水火. 兩種不同造型工藝對鐵觀音烏龍茶香氣的影響[J]. 茶葉科學技術, 2013, (01): 5-9.
[44]陳濟斌, 金心怡, 郝志龍, 江麗萍, 方守龍, 劉素惠. 節能日光萎凋設施及其對白茶萎凋效果研究[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 28 (19): 171-177.
[45]郝志龍, 蔡銀筆, 金心怡, 陳賢玉, 林燕萍. 不同造型工藝對閩南烏龍茶品質的影響[J]. 食品科學, 2012, 33 (06): 105-109.
[46]劉素惠, 金心怡, 郝志龍, 陳壽松, 黃家春, 胡鳳仁. 我國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及茶機標準化建設探析[J]. 福建茶葉, 2011, 33 (06): 39-42.
[47]郝志龍, 金心怡, 范春梅, 江麗萍, 黃毅彪, 陳壽松. 模糊綜合評判法在烏龍茶做青葉品質化學分析中的應用[J]. 熱帶作物學報, 2011, 32 (11): 2157-2162.
[48]黃毅彪, 陳濟斌, 郝志龍, 林燕萍, 金心怡. 烏龍茶振動搖青雙因素試驗[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 (22): 340-342.
[49]金心怡, 陳濟斌, 廖希彥, 郝志龍. 閩臺茶機產業發展探析[J]. 中國茶葉, 2011, 33 (10): 10-12.
[50]郝志龍, 黃毅彪, 金心怡. 《茶業機械》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武夷學院學報, 2011, 30 (05): 105-109.
[51]郝志龍, 劉必龍, 陳青青, 吳少華, 戴清洪, 廖昱杰. 光照對綠寶石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J]. 亞熱帶農業研究, 2011, 7 (01): 17-21.
[52]林燕萍, 金心怡, 郝志龍, 黃毅彪. 茶葉物理特性及烏龍茶造型工藝的研究進展[J]. 福建茶葉, 2011, 33 (02): 9-13.
[53]劉江平, 金心怡, 郝志龍, 于國鋒. 速溶茶生產工藝技術及中試設備選型[J]. 包裝與食品機械, 2010, 28 (04): 57-60.
[54]郝志龍, 趙愛鳳, 金心怡, 譚智峰, 江麗萍. 利用計算機視覺研究白茶加工中色澤的變化[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39 (03): 325-329.
[55]郝志龍, 金心怡, 江麗萍, 黃毅彪, 張艷麗, 林燕萍. 化學指紋圖譜在茶葉品質鑒定與控制上的應用[J]. 亞熱帶農業研究, 2009, 5 (01): 60-63.
[56]金心怡, 于國峰, 郝志龍. 茶博會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平臺[J]. 福建茶葉, 2008, (S1): 15-17.
[57]鄭誠樂, 林義章, 林碧英, 吳少華, 郝志龍. 創建福建地域特色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思考[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02): 91-93.
[58]陳宗輝, 林加渲, 郝志龍. 溫度調控在福建設施農業的應用現狀及前景[J].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8, (06): 277-278.
[59]郝志龍, 謝芬, 林鄭和. 淺析加工標準化對茶葉競爭力的影響[J]. 茶葉科學技術, 2007, (04): 11-13.
[60]郝志龍, 劉乾剛, 陳濟斌, 金心怡. 清香型烏龍茶生產加工新技術專題(四) 清香型烏龍茶貯藏保鮮關鍵技術及設備[J]. 中國茶葉, 2007, (05): 16-17.
[61]陳濟斌, 金心怡, 江麗萍, 郝志龍. 戶用型烏龍茶振青機試驗研究[J]. 福建農機, 2007, (03): 14-18.
[62]林鄭和, 陳榮冰, 陳常頌, 林金科, 郝志龍, 高水練, 陳梁城. ISSR分子標記在茶樹遺傳關系分析中的初步應用[J]. 茶葉科學, 2007, (01): 45-50+60.
[63]金心怡, 郝志龍, 陳濟斌, 孫云, 吉克溫. 振動式烏龍茶做青新技術及其效益研究[J]. 中國茶葉, 2006, (03): 24-25.
[64]謝芬, 郝志龍. 閩南閩北烏龍茶加工藝對比[J]. 福建茶葉, 2006, (01): 21-22.
[65]郝志龍,林鄭和,高水練,陳梁城. 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的措施[J]. 福建茶葉, 2005, (02): 27-28.
[66]林鄭和,陳梁城,郝志龍,高水練,謝芬. 我國烏龍茶品質化學研究進展[J]. 福建茶葉, 2005, (02): 33-34.
[67]高水練,郝志龍,林鄭和,陳梁城. 關于茶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探討[J]. 中國茶葉, 2005, (01): 36-37.
[68]郝志龍,孫云,袁弟順,金心怡. 倡導高效、安全、清潔生產方式,實現茶葉加工標準化[J]. 亞熱帶農業研究, 2005, (01): 69-72.
[69]郝志龍,林鄭和,高水練,陳梁城. 茶葉高產優質理論的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 茶葉科學技術, 2004, (04): 9-10.
[70]高水練,林鄭和,郝志龍,陳梁城. 新舊工藝制成鐵觀音的品質化學比較[J]. 茶葉科學技術, 2004, (03): 27-28.
[71]高水練,郝志龍,林政和,陳梁城. 從新工藝談增強鐵觀音“音韻”的關鍵技術[J]. 福建茶葉, 2004, (02): 25-26.
[72]林鄭和,郝志龍,陳良城,高水練. 烏龍茶品種與品質關系的研究進展[J]. 福建茶葉, 2004, (02): 30-31.
[73]高水練,林鄭和,郝志龍,陳梁城. 新工藝增強安溪鐵觀音“音韻”的技術措施[J]. 茶葉科學技術, 2004, (02): 37-38.
[74]郝志龍,林鄭和. 化感物質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及其在茶葉生產中的應用[J]. 福建茶葉, 2004, (01): 25-26.
會議論文:
[1]劉偉, 金心怡, 郝志龍, 林宏政 & 蘇水火. (2013). 不同造型工藝鐵觀音茶香氣品質的比較分析. (eds.) 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第20分會場:科技創新與茶產業發展論壇論文集 (pp.270-275).
[2]林宏政, 金心怡, 郝志龍, 許國忠 & 許振祥. (2013). 低溫真空干燥對清香型鐵觀音品質的影響. (eds.) 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第20分會場:科技創新與茶產業發展論壇論文集 (pp.302-310).
[3]金心怡, 郝志龍, 林燕萍, 葉乃興 & 劉偉. (2012). 鐵觀音、黃旦茶梢粗纖維含量及其力學特性研究. (eds.) 第七屆海峽兩岸茶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摘要) (pp.81).
[4]郝志龍, 陳賢玉, 金心怡, 蔡銀筆, 林燕萍 & 陳壽松. (2010). 造型工藝中不同烘焙時機對閩南烏龍茶品質影響. (eds.) 2010國際農業工程大會提升裝備技術水平,促進農產品、食品和包裝加工業發展分會場論文集 (pp.281-287).
[5]黃毅彪, 陳濟斌, 金心怡, 郝志龍, 陳壽松 & 簡文斌. (2010). 烏龍茶振動搖青與滾筒搖青對比試驗. (eds.) 2010國際農業工程大會提升裝備技術水平,促進農產品、食品和包裝加工業發展分會場論文集 (pp.288-294).
[6]郝志龍, 陳賢玉, 金心怡, 蔡銀筆, 林燕萍 & 陳壽松. (2010). 造型工藝中不同烘焙時機對閩南烏龍茶品質影響. (eds.)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包裝與食品工程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278-285).
[7]黃毅彪, 陳濟斌, 金心怡, 郝志龍, 陳壽松 & 簡文斌. (2010). 烏龍茶振動搖青與滾筒搖青對比試驗. (eds.)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包裝與食品工程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286-292).
[8]陳濟斌, 金心怡, 江麗萍, 方守龍 & 郝志龍. (2009). 白茶日光萎凋房設計及其對萎凋環境的影響. (eds.) 中國茶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311-320).
[9]金心怡, 柯國良, 郝志龍, 張艷麗 & 劉素惠. (2009). 遠紅外萎凋與遮陽萎凋對鐵觀音品質的影響. (eds.) 中國茶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348-355).
[10]郝志龍, 陳濟斌, 金心怡, 江麗萍, 黃毅彪 & 張艷麗. (2008). 烏龍茶搖青機械研究進展. (eds.) 福建省農業工程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31-37).
[11]于國鋒, 郝志龍 & 金心怡. (2008). CFD在茶葉工程研究中的應用與展望. (eds.) 2008茶學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 (pp.121-130).
[12]郝志龍, 吳少華, 于國峰 & 廖昱杰. (2008). CFD在園藝設施環境調控工程中的應用. (eds.) 2008園藝學進展(第八輯)——中國園藝學會第八屆青年學術討論會暨現代園藝論壇論文集 (pp.706-709).
[13]金心怡, 郝志龍, 陳濟斌, 孫云 & 江麗萍. (2006). 振動式做青新工藝對安溪鐵觀音品質影響研究. (eds.) 第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181-191).
所獲榮譽:
[1] 2019年,獲中國茶葉學會第六屆青年科技獎。
所獲獎勵:
[1] 郝志龍(1/10),烏龍茶智能化清潔化加工設備,首屆中國茶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中國茶葉學會、福建省科學技術廳,2022年12月;
[2] 郝志龍(4/25),福建現代茶產業技術體系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2019-2021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成果推廣)一等獎,農業農村部,2022年10月;
[3] 郝志龍,第六屆中國茶葉學會青年科技獎,中國茶葉學會,2019年12月;
[4] 郝志龍(3/10),烏龍茶清潔化自動化精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福建省人民鎮府,2014年;
[5] 郝志龍(3/10),烏龍茶清潔化自動化精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神農福建農業科技獎二等獎,福建省農業廳,2013年。
[6]獲省教育廳評審成果2項(均排名第三)。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