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趙建昌,男,1962年1月生,現任蘭州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3年(本科)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鐵道工程專業。
1986年(碩士)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橋梁隧道及結構工程專業。
1986年—至今在蘭州交通大學任教。
2007年(博士)畢業于上海大學結構工程專業。
學術兼職:
1、甘肅省政府特聘科技首席專家。
2、中國鋼結構協會理事。
3、甘肅省建設科技專家委員會專家。
4、甘肅省施工圖審圖專家。
5、2004、2005年度甘肅省正高工評審委員會委員。
6、2008年被甘肅省政府特聘為甘肅省建筑物耐久性診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1、建筑物耐久性診斷及加固技術研究;
2、特種結構工程設計方法研究;
3、新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應用及理論研究;
4、高層建筑結構計算理論及抗震設計研究。
承擔的科研情況:
主持完成了甘肅省科學基金項目3項,甘肅省科技攻關課題4項,鐵道部科技計劃項目2項,校企合作項目20余項。
1、“高烈度區筒中筒結構彈塑性時程反應分析及抗震性能評估”(甘肅省基金課題)。
2、“8度抗震區異形柱框架抗震設計方法研究”(甘肅省攻關課題)。
3、“波紋拱形屋面結構的理論分析及試驗研究”(甘肅省攻關課題)。
4、“高層建筑超級元方法及其應用研究”(甘肅省基金課題)。
5、“富硅礦物超細粉末在混凝土中的應用研究(鐵道部科技計劃課題)。
科研成果:
獲甘肅省建設廳科技進步獎8次,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5次。
1 金屬拱形波紋屋蓋結構設計軟件 趙建昌;程耀東;徐軍;張建東;洪偉忠;周乙敏;鄒立華;李志淵;張元海 蘭州交通大學 2004
2 八度地震設防區異形柱框架結構設計研究 趙建昌;陳志;李軍旗 蘭州交通大學 2003
3 緩凝材料在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中的應用 王起才;趙建昌;楊子江;張建輝;王東民 蘭州交通大學 1999
4 高烈度區高層筒中筒結構塑性地震響應分析及抗震性能評估 趙建昌;鄒立華;李偉;莫庸;黃銳;金建民;張建東;陳全紅;烏蘭;黃昆 蘭州交通大學 2005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教材及專著4部。
出版專著:
1、《多高層建筑結構設計》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3
2、《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4
3、《高層建筑結構超級元法》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5
4、《鋼結構設計原理》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7
發表論文:
1 新舊混凝土組合梁收縮徐變影響下的內力計算的組合梁單元法 楊維國; 許紅葉; 趙建昌 結構工程師 2009-12-28
2 城市污水環境下混凝土構筑物特殊防護后耐久性分析預測 劉廷濱; 趙建昌 混凝土 2010-05-27
3 緩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張拉摩阻試驗研究 趙建昌 水力發電學報 2009-02-25
4 恒載對大撓度梁變形影響的研究 張家瑋; 趙建昌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 2009-02-15
5 隔震加固多層建筑結構的非線性時程分析 令赟剛; 趙建昌; 鞠學廷; 張芝華; 李娟 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 2009-09-15
6 基于鋼柱、底板、基礎相互作用的鋼柱腳底板的簡化設計 趙建昌; 陳全紅 特種結構 2009-06-15
7 軸壓下砌體結構加固后加材料強度利用系數的探討 鞠學廷; 趙建昌; 令赟剛; 劉一鋼; 張芝華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 2009-08-15
8 中、小高層短肢剪力墻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 李娟; 趙建昌; 令赟剛; 鞠學廷 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 2009-12-15
9 罕遇地震下半圓形大底盤雙塔樓動力彈塑性時程分析 李偉; 趙建昌 科技信息 2009-10-25
10 某電除塵器側墻板合理形式研究 劉林林; 趙建昌; 劉一鋼 山西建筑 2010-02-20
11 罕遇地震下半圓形大底盤雙塔樓靜力彈塑性分析 李偉; 趙建昌 科技信息 2009-11-25
12 袋式除塵器減震性能的研究 張芝華; 趙建昌; 令赟剛; 鞠學廷; 劉一鋼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10-01-20
13 圖形數據庫應用技術研究 程耀東; 趙建昌; 徐軍 工程圖學學報 2006-02-28
14 氯離子誘發鋼筋混凝土橋面板銹蝕開始時間的預測方法探析 柴桂紅; 寧貴霞; 趙建昌 交通標準化 2006-03-30
15 鋼-混凝土組合簡支梁在任意荷載作用下的界面滑移及變形 張彩霞; 趙建昌 基建優化 2006-02-28
16 梁端錨固情況對銹蝕梁協同工作系數影響研究 徐寧; 趙建昌; 董磊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 2006-12-30
17 蘭州大學榆中校區游泳館鍍鋁鋅壓型金屬板+鋼管桁架結構屋面施工 陳全紅; 王進洲; 丁肖華; 趙建昌 甘肅科技 2007-03-15
18 考慮粘結滑移的銹蝕梁非線性解析解及其應用 趙建昌; 徐寧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 2007-06-15
19 銹蝕鋼筋混凝土梁截面協同工作系數研究 趙建昌; 徐寧 水利學報 2007-09-15
20 考慮界面滑移的鋼-混凝土組合梁的新解法 劉云平; 趙建昌; 包華 結構工程師 2007-10-15
21 部分共同作用組合梁單元剛度矩陣改進 趙建昌 力學與實踐 2007-10-15
22 鋼柱、柱腳底板、混凝土基礎三者相互作用研究 陳全紅; 趙建昌 鋼結構 2007-10-22
23 某風力機三角形塔架結構空間有限元分析 劉北雁; 趙建昌 河南建材 2007-12-20
24 考慮粘結滑移的銹蝕鋼筋混凝土梁非線性實用分析方法 趙建昌; 徐寧; 楊維國 水力發電學報 2007-12-25
25 梁端彎矩對銹蝕鋼筋混凝土梁協同工作系數影響研究 張家瑋; 趙建昌; 周繼超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 2008-12-15
26 裙房偏置超限筒中筒結構動力特性研究 李偉; 趙建昌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8-12-05
27 某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降溫法的有限元分析 劉軻; 趙建昌 山西建筑 2008-02-10
28 梁端彎矩對銹蝕鋼筋混凝土梁協同工作系數影響研究 周繼超; 趙建昌 河南建材 2008-04-20
29 基于BP神經網絡預測混凝土銹脹開裂時間 楊維國; 趙建昌; 許紅葉 四川建筑 2008-04-28
30 基于小波重構的脈動風合成及特性研究 趙建昌; 劉愛平; 尚歆; 鄒立華 振動與沖擊 2008-06-25
31 縱向非均勻銹蝕梁的非線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徐寧; 陳全紅; 趙建昌 蘭州理工大學學報 2008-06-15
32 5·12汶川大地震兩當縣建筑震害特點及分析 王強; 趙建昌; 邊華偉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 2008-08-28
33 某重力除塵器灰斗在溫度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 張嬋嬋; 趙建昌; 馬凱 四川建筑 2008-06-28
34 基礎隔震結構考慮擺動的彈塑性時程分析 邊華偉; 趙建昌; 王強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008-10-15
35 超效緩凝砂漿與緩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構件試驗研究 趙建昌; 王起才; 李永和 土木工程學報 2003-08-30
36 多單體組合結構混合振動控制研究 鄒立華; 趙人達; 趙建昌 鐵道學報 2005-06-10
37 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在RC框架結構抗震能力分析中的應用 李偉; 李浩; 趙建昌 安徽建筑 2005-06-28
38 靜力彈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在RC框架結構抗震能力分析中的應用 李偉; 李浩; 趙建昌 甘肅科技 2005-05-30
39 高烈度區空間框架結構彈塑性時程分析 烏蘭; 趙建昌; 莫庸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 2005-07-30
40 濕陷性黃土強夯加固振動試驗研究 鄒立華; 趙建昌; 陳全紅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05-09-30
41 雙單體組合隔震結構振動隨機最優控制 鄒立華; 趙建昌; 虞廬松 控制理論與應用 2005-12-25
42 緩傾角紅層路塹高邊坡應力狀態與防護研究 趙建昌; 李永和; 吉隨旺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05-12-30
43 金屬波紋拱殼屋蓋板厚取值研究 靳文強; 徐軍; 趙建昌 蘭州鐵道學院學報 2004-01-30
44 樁–土–隔震結構相互作用地震響應分析 鄒立華; 趙人達; 趙建昌 巖土工程學報 2004-12-20
45 金屬拱形屋蓋結構設計軟件界面的開發和研究 徐軍; 程耀東; 趙建昌 甘肅科技 2005-01-30
46 鋼筋混凝土異形柱的合理布筋形式分析 李偉; 趙建昌 甘肅科技 2005-01-30
47 金屬拱形波紋屋蓋CAD軟件的開發和研究 徐軍; 程耀東; 趙建昌 甘肅水利水電技術 2005-03-30
48 新型緩粘結預應力體系試驗研究 趙建昌; 李永和; 王起才 建筑結構學報 2005-04-10
49 變剛度筒中筒結構分析的超元方法 劉云平; 趙建昌; 李永和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 2005-03-30
榮譽獎勵:
2次獲甘肅省優秀設計獎。
1、獲得1998-1999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3等獎。
2、獲得2001-2002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3等獎。
3、獲得2002-2003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3等獎。
4、2005年入選甘肅省“555”創新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
5、2006年甘肅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6、獲得2006-2007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2等獎。
資料更新中……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