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張鳳蘭,女,1964年9月出生,山東青島人。現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種部首席專家、研究員,耐寒蔬菜育種研究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4年7月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
1987年7月畢業于江蘇農學院(現揚州大學)蔬菜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7年7月至今,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從事大白菜育種工作。
1999年3月日本國立巖手大學畢業,獲博士學位。
社會兼職:
1、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蔬菜分會副秘書長。
2、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3、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白菜遺傳育種和推廣工作。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攻關、國家863、科技部成果轉化基金、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農業部948、北京市科委重點項目、北京市成果轉化、北京市自然基金、市新星等項目37項。
科研成果:
先后獲得過各級科技成果獎9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一項。
1 小白菜育種技術研究和優質抗病豐產系列新品種的選育 徐家炳; 張鳳蘭; 趙岫云; 余陽俊; 張德雙; 許勇; 張雪平; 屈廣琪; 劉立功; 李長田; 丁海鳳 【科技成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2005-10-15
2 大白菜系列配套品種北京小雜56等的選育與推廣 徐家炳; 陳廣; 孫繼志; 張鳳蘭; 余陽俊; 陶國華; 楊銳; 李明遠; 柯常取 【科技成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2006-01-01
發明專利:
1 一種獲得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張德雙; 張鳳蘭; 徐家炳;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中國專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2010-01-20
2 一種獲得葉片皺縮蕓薹屬突變體的方法 張德雙; 張鳳蘭; 徐家炳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中國專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2010-01-20
3 一種桔紅心白菜的選育方法 徐家炳; 陳廣; 孫繼志;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盧桂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中國專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1999-09-01
4 白菜類蔬菜轉育新型甘藍型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材料及其獲得方法 張德雙; 張鳳蘭; 徐家炳; 曹鳴慶; 余陽俊; 趙岫云; 陳廣; 孫繼志; 盧桂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中國專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2004-09-29
5 與大白菜桔紅心性狀緊密連鎖的特征序列擴增標記及其獲得方法 張鳳蘭; 張德雙; 徐家炳; 劉秀村; 王美; 余陽俊; 趙岫云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中國專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2005-03-16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在國內外正式刊物發表論文107篇;在Plant Cell Reports、Breeding Scienc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Euphytica、JIPB和Plant Breeding等SCI收錄刊物發表文章7篇。
出版專著:
1、《二十一世紀中國農業科技展望》 山東科技出版社 1993
2、《蔬菜優質高產栽培的理論基礎》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3、《白菜系列配套品種及其栽培技術》 臺海出版社 2002
4、《大白菜良種及栽培關鍵技術》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6
5、《白菜 甘藍 花菜 薺菜栽培》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6
6、《白菜 甘藍 芥藍100問》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9
7、《大白菜新品種特異性、穩定性、一致性測試指南》
發表論文:
1 一種優化的大白菜線粒體DNA提取方法 李振興; 張德雙; 司龍亭;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汪維紅 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華北農學報 2011-04-28
2 大白菜(大白菜×紫色小白菜)葉片紫色性狀的遺傳分析 張德雙; 張鳳蘭; 趙岫云; 余陽俊; 徐家炳; 于拴倉; 汪維紅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中國蔬菜 2011-01-15
3 早熟青麻葉大白菜新品種京翠60號的選育 張鳳蘭; 張德雙; 余陽俊;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中國蔬菜 2011-01-15
4 我國大白菜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 張鳳蘭; 李建偉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 中國蔬菜 2011-02-01
5 黃心烏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及植株再生 汪維紅; 趙岫云; 于拴倉; 許明;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西北農業學報 2010-04-25
6 大白菜黑腐病鑒定的濕度試驗及其苗期與成株期抗病性的相關分析 翟文慧; 張濤濤; 胡俊; 張鳳蘭; 嚴紅 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與環境保護研究所;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2010-05-15
7 SSR作為錨定標記構建白菜×蕪菁分子遺傳圖譜 趙凡; 于拴倉; 石嶺;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分子植物育種 2010-03-28
8 大白菜霜霉菌誘導抑制性消減雜交cDNA文庫的構建和分析 唐永洽; 于拴倉; 朱月林;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植物生理學通訊 2010-05-20
9 結球白菜帶柄子葉外植體不定芽離體再生能力的遺傳分析 楊慧瑩; 王鳴剛; 武麗娜; 張鳳蘭; 劉凡 蘭州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0-04-28
10 中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3號的選育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2010-09-15
11 中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3號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2010-10-01
12 蕓薹屬異源六倍體的葉片突變體的獲得 張德雙;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2009-02-15
13 大白菜中小孢子胚胎發生相關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汪維紅; 于拴倉; 許明; 趙岫云;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植物生理學通訊 2009-12-20
14 中國大白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品種需求分析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果菜 2009-08-15
15 紫色大白菜育種材料的創造 張德雙;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栓倉; 徐家炳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長江蔬菜 2007-11-08
16 大力發展大白菜生產和消費新模式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2443信箱 【期刊】中國蔬菜 2008-01-18
17 紫色大白菜育種思路初探 張德雙;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長江蔬菜 2008-11-28
18 大白菜SSR錨定標記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 于仁波; 于拴倉; 戚佳妮;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期刊】園藝學報 2008-10-25
19 小白菜品種的SSR指紋圖譜及遺傳特異性分析 王笑一;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華北農學報 2008-10-28
20 大白菜花色和球色遺傳規律的研究 張德雙; 張鳳蘭; 徐家炳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華北農學報 2003-06-28
21 與大白菜桔紅心基因連鎖的RAPD標記 劉秀村; 張鳳蘭; 張德雙; 楊建平; 王美; 徐家炳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 北京; 山東泰安 【期刊】華北農學報 2003-12-28
22 用小孢子培養創建大白菜雙單倍體永久作圖群體 張鳳蘭; 趙岫云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華北農學報 2003-12-28
23 大白菜永久高密度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 張立陽; 張鳳蘭; 王美; 劉秀村; 趙岫云; 薛林寶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揚州大學農學院園藝系 北京; 揚州大學農學院園藝系 【期刊】園藝學報 2005-04-30
24 優質、豐產小白菜新品種——京冠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蔬菜 2005-09-15
25 我國大白菜品種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 徐家炳;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2005-05-18
26 大白菜新型胞質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藥不同發育時期內源激素動態變化的研究 馮忠梅; 張鳳蘭; 張德雙; 于賢昌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山東泰安; 山東泰安 【期刊】華北農學報 2005-08-28
27 白菜育種中應用小孢子培養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趙岫云; 張鳳蘭; 徐家炳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遼寧農業科學 2003-08-18
28 京春系列春大白菜新品種——京春白、京春綠、京春99、京春黃 余陽俊; 張鳳蘭; 趙岫云; 張德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電話:010-51 【期刊】蔬菜 2003-12-15
29 中國白菜AFLP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 王美; 張鳳蘭; 孟祥棟; 劉秀村; 趙岫云; 樊治成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北京; 山東泰安 【期刊】華北農學報 2004-03-28
30 不同球色大白菜主要營養成分分析 張德雙; 徐家炳;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2004-05-20
31 大白菜晚抽薹性快速評價方法 余陽俊; 張鳳蘭; 趙岫云; 張德雙; 張振賢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2004-11-20
32 大白菜子葉離體培養再生植株 張鳳蘭; 高田畑粦; 徐家炳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日本國立巖手大學農學部;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園藝學報 2002-10-30
33 促進晚抽苔類型小白菜提早抽苔開花技術的研究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張德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遼寧農業科學 1999-08-18
34 大白菜室內苗期低溫生長性的鑒定方法 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陳廣; 張鳳蘭; 張德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2001-09-18
35 大白菜轉育新型甘藍型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張德雙; 徐家炳; 曹鳴慶;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華北農學報 2002-03-15
36 極早熟與早熟大白菜新品種──北京小雜50號、北京小雜51號 陳廣; 徐家炳;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北京農業科學 1994-12-20
37 花期噴鹽水結合蜜蜂授粉克服大白菜自交不親和性試驗 楊銳; 余陽俊; 徐家炳; 陳廣; 張鳳蘭; 孫繼志; 孫天水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華北農學報 1995-06-20
38 早熟大白菜新品種北京小雜60號的選育 陳廣; 徐家炳; 張鳳蘭; 孫繼志; 余陽俊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1995-01-18
39 大白菜苗期對黑斑病抗性遺傳規律的研究 張鳳蘭; 徐家炳; 嚴紅; 李明遠 北京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環保研究所 【期刊】華北農學報 1997-09-20
40 中熟大白菜新品種北京75號的育成及推廣 徐家炳; 陶國華; 陳廣; 楊銳; 張鳳蘭; 孫繼志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1993-08-29
41 秋茭氮磷鉀吸收規律的研究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蔬菜 1989-03-02
42 兩熟茭白生長動態研究初報——Ⅱ.夏茭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國蔬菜 1991-06-30
43 蕓薹屬蔬菜霜霉病研究進展 張勝菊; 于拴倉; 張鳳蘭; 司龍亭 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中國十字花科蔬菜研究進展 2009——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0-14
44 小白菜新品種京冠1號的選育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于拴倉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中國十字花科蔬菜研究進展 2009——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0-14
45 大白菜小孢子胚胎發生相關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汪維紅;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中國十字花科蔬菜研究進展 2009——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0-14
46 霜霉病菌誘導下大白菜SSH文庫的構建和分析 唐永洽; 于拴倉; 張鳳蘭; 朱月林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會議】中國十字花科蔬菜研究進展 2009——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0-14
47 類胡蘿卜素合成途徑相關酶基因在結球白菜不同組織中的表達研究 戚佳妮; 于拴倉;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中國十字花科蔬菜研究進展 2009——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0-14
48 黃心烏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及植株再生 汪維紅; 趙岫云; 于拴倉; 許明;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中國十字花科蔬菜研究進展 2009——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0-14
49 大白菜霜霉病苗期抗性的主效QTL及其與之連鎖的分子標記 于拴倉; 張鳳蘭; 戚佳妮; 鄒艷敏; 趙凡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全國植物分子育種研討會摘要集 2009-01-04
50 國內外大白菜育種研究概況及展望 徐家炳;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全國蔬菜遺傳育種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02-11-01
51 白菜根癌農桿菌介導法基因轉化體系的建立 張鳳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蔬菜分子育種研討會論文集 2004-06-01
52 大白菜桔紅心or基因的定位研究 于拴倉; 于仁波; 戚佳妮;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中國遺傳學會植物遺傳和基因組學專業委員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摘要集 2007-10-01
53 中國大白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品種需求和育種對策 張鳳蘭; 徐家炳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蔬菜分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暨新品種展示會論文集 2008-11-01
54 小白菜系列品種的選育進展 徐家炳; 趙岫云;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于拴倉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會議】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蔬菜分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暨新品種展示會論文集 2008-11-01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2001年被北京市總工會授予“首都勞動獎章”,同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評為“北京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
2、2002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3、2003年被評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及成就獎。
4、2005年獲得北京市優秀回國人員創業獎。
5、2005年被北京市總工會評為知識型職工標兵,獲首都勞動獎章。
6、2006年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一:
從事大白菜新品選育研究工作10余年,共參與和主持過11項國家及省部級攻關研究課題,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鳳蘭可真稱得上白菜專家。
在日本攻讀博士的4年,張鳳蘭每天工作十二三個小時,周末也不休息,一門心思研究大白菜。她研究的項目是當今世界最前沿的課題,包括白菜小孢子培養胚狀體發生能力的遺傳分析及分子標記和白菜高效組織培養系、基因轉化系的建立等。1999年,她謝絕了導師希望她繼續留日做博士后的想法,回京報效祖國。
近兩年,張鳳蘭在原始材料的篩選和創新、自交不親和系S等位基因型分析及雜種優勢利用、抗病性鑒定技術、營養成分分析及品質評價等諸多領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為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她參加了系列配套大白菜新品種的推廣工作,這些品種綜合了國內外眾多品種的優良特性,類型豐富、品質優良、抗性強、豐產穩產等特點,現已推廣到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多個大中城市,種子銷售量逐年遞增,平均年銷種量5萬公斤,年純利潤300萬元以上,為農民治富和首都“菜籃子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近幾年來,張鳳蘭共獲國家及省部院級科研成果獎10項,其中“蕓苔屬蔬菜作物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及其育種應用研究”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今年,她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來源:《京報網-北京日報》2002年6月26日
媒體報道二:
作為一名白菜育種專家,張鳳蘭無疑是幸福的,她和她的課題組選育出了春夏秋播早中晚熟系列配套的大白菜品種并進行了產業化開發工作,育成的31個大白菜品種通過了北京市審定,8個品種通過了全國審定,目前北京老百姓吃的大白菜,80%都是他們培育出來的。
20年如一日,為大白菜忙得團團轉
走進張鳳蘭的辦公室,首先就被她桌子上面那顆碩大的“玉”白菜所吸引,不過這顆白菜雖然看起來是鮮嫩欲滴,卻是中看不中吃。“這是我的學生送的白菜裝飾品,蘊含有‘百財’的祝福,取自白菜的諧音,中國人都喜歡吉利,沒想到我們的白菜還有這個寓意吧?”張鳳蘭果然是隨時隨地都不忘推銷一下摯愛的白菜,白菜在其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實際上張鳳蘭進入農業領域實屬偶然,她最初的愿望是想成為一名醫生,卻陰差陽錯踏進了農學院。7年的學習,她漸漸愛上了這一行,1987年碩士畢業后,張鳳蘭就一頭扎進了大白菜育種領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到明年就做了足足20年了,就是這么一顆白菜讓我們每天都忙得團團轉。”雖說是忙,但絕對是樂在其中。
張鳳蘭的電腦中保存了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白菜的圖片,長的、短的、綠的、黃的,甚至還有紅心的,這可都是她的寶貝。而且每一種白菜適合什么地方種植、什么季節種植、口感如何、有什么特點,張鳳蘭都了如指掌。“你們可能看起來白菜都差不多,實際上有很多品種,光中國就有上千個品種呢。”
10年“懷胎”,才能孕育出一個新品種
白菜對于普通人來說,無非就是吃白菜和買白菜,但是對于張鳳蘭來說,可就不那么簡單了,作為育種工作者,他們關注的是普通人看不到的白菜種子。搞育種都有育種目標,白菜的育種目標,就是要滿足周年供應的要求。培育出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栽培需要的品種。
“過去北方的老百姓只有秋天能吃到白菜,其他季節根本看不到白菜,而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的白菜了,這就是育種家做出來的貢獻,我們培育出了春天能種的品種、夏天能種的品種,還有秋天能種的品種。我們育種工作者,既要為種植者想,要育出滿足生產需要的品種,又要為消費者想,要好吃又好看。”
張鳳蘭說,他們做的工作就是充分利用雜交優勢的原理,培育出一個新品種白菜,然后讓雜交出來的白菜繼承“父親”和“母親”的優點,所以“父親”和“母親”的搭配非常重要。這個過程中,要靠學問、靠經驗、還要靠運氣。在一大片白菜地中,誰能挑到好的白菜,這就要看誰的眼光獨到。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耐心,單是“雙親”的選育就需要長達8年的時間,因為只有選育出高純度優秀的“雙親”,才能“孕育”出優秀的雜種一代。
搞科研也要有市場意識
科學是嚴謹而規律的,但是在育種過程中,有些事情卻是預測不到的,而由此帶來的驚喜往往讓人雀躍不已。這對張鳳蘭來說也充滿了誘惑和挑戰。
現在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娃娃菜的出現就是緣于偶然。“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白菜品種,腋芽容易萌發,長出的葉芽包成一個完整的小球,過去都認為這是不好的性狀,因為會破壞大白菜的生長,但是這個品種很特殊,每個腋芽都會萌發。種植者把葉芽采下來拿到市場上賣,這就是最初的娃娃菜。剛開始大家都覺得很新奇,種子價格也炒得特別高,大家買不起。于是我們開始想辦法,從現有的生長周期比較短的品種中,挑選出可能能做娃娃菜的品種,原來一畝地種3000顆白菜,現在為了能長成娃娃菜,一畝地種上1萬顆白菜,結果在密度特別高的情況下,生長出了娃娃菜品種。”
現在娃娃菜的價格依然偏高,但是張鳳蘭相信在他們的努力下,娃娃菜會越來越多,老百姓也就不用擔心價格高的問題了。近20年的大白菜育種工作,不僅僅是單純的搞科研,張鳳蘭始終繃著一根弦,那就是市場。在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育種水平的基礎上,培育出了許多符合生產和消費需求,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品種。
“市場引導我們走,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做出什么。做育種的人都要考慮到市場,做出來一個品種市場不需要,就沒有意義。”
干育種責任重大,千萬要細心
近20年的育種工作,張鳳蘭一個最深的感觸就是,責任重大,千萬千萬要細心。育種這一行在她眼中甚至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種子是一個很特殊的商品,一袋50克白菜種子就可以種一畝地,賣一袋種子我們僅僅賺5塊錢。可一旦這50克種子種下去,出現了問題,那就是農民一畝地的問題,至少會造成1000塊錢的損失,好與壞的種子光看表面看不出來,只有種出來才知道,但是種出來后,損失已經造成了,所以要求我們一定要非常細心,一點錯誤也不能出。”
除了日常實驗室的工作,張鳳蘭也要經常下鄉給農民進行技術指導,有時候整整一個月都在種植基地待著,和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張鳳蘭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科學家,她給自己的定位就是農民,“我就是學了點知識,會說外語而已。”
專家簡介
張鳳蘭,博士,研究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種部首席專家,耐寒蔬菜研究室主任。首都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蔬菜分會副秘書長。從事白菜遺傳育種和推廣工作近20年,先后承擔國家攻關、863、科技部成果轉化基金、市科委重點項目、市基金、市新星、農業部948等項目34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發表研究論文90余篇,編寫專著8部,獲國家發明專利兩項。200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來源:《YNET.com 北青網 北京科技報》2006/12/06
媒體報道三:
今年冬貯大白菜的季節早就過了,但像近幾年一樣,大白菜早已沒有了昔日的風光——曾經作為“當家菜”、“愛國菜”的冬貯大白菜,已經成為“百菜”中的一種平常菜!不過,我們也發現,現在的大白菜口感更好了,品種也增加了,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多年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種部首席專家張鳳蘭,和她的課題組選育出了春夏秋播、早中晚熟系列配套的大白菜品種,先后育成31個大白菜品種。目前北京老百姓吃的大白菜,80%用的是他們培育出來的品種。有人說:感受北京白菜的變化,就等于看到了白菜在我國十多年來發展和變化的縮影。日前,本報走訪了跟大白菜打了20多年交道的張鳳蘭——
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白菜,經歷了15年的時間
問:大白菜曾經雄霸北京人冬令餐桌數十年,但現在人們好像吃得越來越少、大白菜越來越無足輕重了。作為研究大白菜的專家,您有沒有失落的感覺?
張鳳蘭:如今人們不僅僅靠大白菜過冬,說明了我們的蔬菜品種日漸豐富,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的事。但從農業部的統計資料來看,現在,全國白菜播種面積占蔬菜總播種面積的17%,北京白菜播種面積占北京總蔬菜播種面積的22%左右,仍居各種蔬菜作物之首。盡管相對過去冬季吃得少了,但原來人們是冬季和早春吃白菜,現在一年要吃12個月,吃的時間拉長了,消費總量非但沒減,另外,過去南方人不怎么吃白菜,現在南方吃的量不比北方吃得少。以前南方種不好大白菜,以小白菜或油菜為主,現在經過品種改良之后,適合南方栽培的品種也越來越多。從全國來講,“冬日白菜美如筍”已經擴展到“四季如筍”,品種也變為傳統大白菜和苗菜、娃娃菜等系列白菜的“群英薈萃”。對我們來說,要做的科研工作是越來越多、責任也就越來越大了。
問:現如今大白菜一年四季都有,是不是要改變其自身的生長規律?
張鳳蘭:對白菜品種的改良,正是育種科技工作者的貢獻。過去種植冬貯大白菜用的都是秋播品種,如果春天、夏天也種白菜,必須進行品種改良,研究晚抽薹和耐熱、耐濕的品種。因此我們從我國的臺灣、日本、韓國引進一些種質資源,但是引進的材料并不能直接用。比如我國北方的夏季跟臺灣的熱帶氣候有較大差異,臺灣是高溫高濕,我國北方是高溫干旱,品種直接引進來之后病毒會很嚴重。我們就要把北方抗病毒病的基因,跟臺灣抗熱抗濕的基因融合到一起,選出既抗病毒病又耐熱,適合北方夏季栽培的品種。從韓國、日本引進的春天種的品種也是這樣,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是海洋性氣候,它們的品種對北京的干燥大陸性氣候也是不適應的,我們引進它的晚抽薹基因,同時通過育種手段把
我國北方抗病毒病的抗性基因轉育進去,然后改良成我們北方春天能種的品種。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春、夏、秋季種的品種就配套了,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白菜了。這個過程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我們做工作差不多經歷了15年的時間。
一個沒有大學生的學校,
培養出了大學生
問:你專注于白菜育種研究20多年,并獲得很高的成就,這中間是不是也失去許多屬于女人自己的生活內容,比如美容、逛街、娛樂。你是怎樣協調家庭、事業和自我的沖突?
張鳳蘭:有些東西我天生就不喜歡,比如逛街。我去商場買東西,往往是拿著一個紙條,把要買的東西寫上,去了商場買完就走,并不是沒時間就不去逛街。而且我天生就長得土,一直也不講究打扮。在家庭和事業之間,我覺得找到平衡點就好,不要因為工作,家里就不管了;或者因為要管家,工作就不顧了。現在家庭都這么小,家里沒有太多的事兒,自己稍微付出一點就夠。有人覺得家庭中倆人要分出主次,我們家就沒有說以誰為主,個人都把自己的事干好,再承擔一部分家務就行了。我愛人是大學教授,打掃衛生屬于他管,做飯基本是我來做。我們孩子培養得比較獨立,三四歲開始就可以自己在家,不會亂動電器、亂動火等等危險的東西,這是培養出來的。我們兩個人在日本讀博士的時候,周六周日基本上只休息周日一天,周六這一天小孩在家自己呆著。日本的幼兒園有一點特別好,有一種是專收雙職工子女的幼稚園,可以到晚上七點接孩子。小孩兒那時候三四歲,我就把她送到幼稚園,等于給我們延長了工作和學習時間。孩子上學以后,做作業基本上是自己做,不會的時候她可以來問我們。她養成了比較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也就比較省心。
問:大白菜育種工作是很枯燥、很辛苦的,這是你最初的奮斗目標嗎?
張鳳蘭:我出生在山東青島的萊西縣,父母都不識字,姐妹也比較多。我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在我們村里的學校上的。因為是村辦中學,只有兩個老師中專畢業,其他都是農民出身的代課老師。所以我們考上大學之后,我們校長特自豪地說:我們一個沒有大學生的學校,培養出了大學生!我
是1980年參加高考的,全班七個人參加高考,只有我一個是女生。當時自己想考的是醫學院,家里頭也特別希望我成為一名醫生。可考試的時候沒發揮好,就報了農學院,家長也很失望:家里都是農民還要上什么農學院?我們不上大學也會種地!上大學半年以后,我們學到植物生理、植物遺傳等,都讓我覺得很新鮮,慢慢地我就喜歡上了自己的專業。大白菜育種這個工作確實很辛苦,因為我們要做育種,就要親自到地里去做很多調查。我們還做種子的生產和銷售,經常要跑到基地跟一戶一戶的農民接觸。現在整個基地的面積很大,春季一兩個月都在基地檢查指導。每年的育種工作從程序上來講是重復的,內容上可能會有區別。而且育出一個優良的品種也有運氣的成分在里頭,比如我們一年要試配一千多個組合,從里面挑選最優的組合。我們有很多的育種材料可以組合試配,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都組配到,選配組合更多的是依靠經驗。當然在這種枯燥的過程里也有樂趣——出來了一個新的品種,是你預期想要的東西,那就很高興,苦啊累啊也會忘掉了。我們課題組在研究所里一直是做得很不錯的一個團隊,發展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傳了三代人:第一代的老專家叫陶國華,前些天剛去世;第二代的老專家徐家炳,他2000年退休之后我來接的班。他已經干了37年了還沒有干夠,我剛干20年,那就更沒干夠了!
人吃五谷雜糧才健康,吃蔬菜并不單純是吃營養
問:現在有一種說法,顏色越深的蔬菜營養價值越高,您怎么看白菜的營養價值?
張鳳蘭:我覺得這種說法有點兒誤區。顏色越深實際上是指綠色越深,綠色越深只是葉綠素這部分增加了。其實營養品質是一個很復雜的東西,因為它包含的成分非常多。從白菜來講,它整個葉球95%是水分,剩下的5%干物質里面很大的部分是纖維的含量,其他還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糖、礦質元素等,營養很全面但量都不是很高。從我的觀點來講,吃蔬菜一個是吃它的口感,覺得好吃所以要吃,并不是單純為吃營養而吃營養。另外一個,吃蔬菜最重要的一點是補充纖維素,因為從別的食物里面你獲得不了那么多纖維素。原來認為纖維素對人體沒有那么重要,但現在的認識是,盡管纖維素人體消化不了,但是它在人體的消化和排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適量地補充纖維素,可促進腸道蠕動,從而加快排便速度,防止便秘和降低腸癌的風險;又可以減少消化過程人體對脂肪的吸收,從而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脂的水平,防治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我的觀點是,人就是要吃五谷雜糧才健康。
問:據說白菜在日本、韓國也是重要的蔬菜品種?
張鳳蘭:日本、韓國種白菜只有一百年的歷史,我們種白菜都兩千多年了。韓國主要是用于做辣白菜,日本比較大的一個消費是做腌漬菜,做火鍋配菜也用一部分。我們的吃法比它們要豐富,涼拌、熱炒、燒湯、做餡、漬酸菜等。我現在比較看好的是,白菜向小棵型發展的前景。現在我們研究出適合密植的小棵型白菜,通過高密度種植的方法,在不減少畝產量的情況下,達到收獲小棵菜的要求。現在這個技術基本上成熟了,而且種小棵白菜畝產量并不低。現在娃娃菜有一定的市場,比我說的小棵型白菜更高檔一些,但加工過程浪費太大。因為娃娃菜產品要的是白菜心,它在加工包裝過程中會切掉很多能食用的外層球葉。所以我覺得小棵型白菜,重量在一斤到一斤半,只是去掉外葉就上市,一個三口之家正好一天吃一棵,應該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張鳳蘭,1964年出生山東青島,現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種部首席專家、耐寒蔬菜育種研究室主任。從事白菜遺傳育種和推廣工作20年,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兩項,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來源:《北京晚報(北京)》2007-12-18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