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劉新峰,男,1964年11月生,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東部戰區總醫院神經科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臨床醫學院和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南京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所長。
致力于神經病學、腦血管病和介入診療臨床、教學與研究30余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軍隊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立二等功2次。
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共5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 Neur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logy、Stroke等期刊發表SCI論文300余篇。獲國家專利10余項。負責國家自然基金重點和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及省部級以上各類科研基金30余項。牽頭制定了中國腦血管病介入診斷與治療相關指南或專家共識12部。
擔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介入神經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經內科醫師分會常委、神經介入專委會主委和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血管介入協作組組長等學術職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腦血管病介入診斷與治療、腦血管病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與臨床預后及神經系統疾病轉化醫學研究。已培養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00余名。
教育及工作經歷:
瑞士洛桑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后。
2002年至今擔任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南京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所長和南京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神經病學中心主任。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 2018.01-2023.01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介入神經病學專委會 主任委員。
2. 2021.05-2024.05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 常務委員。
3. 2021.08-2024.08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神經介入學組 組長。
4. 2021.03-2024.0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血管介入協作組 組長。
5.全軍神經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6.南京軍區神經內科分會主任委員。
7.中華醫學會江蘇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8.江蘇省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組長。
9.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委員和青年委員。
10.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血管介入學組組長。
11.國家衛計委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2.全軍神經內科分會腦血管病介入專業學組組長。
13.國際血管和介入神經病學學會理事。
14.江蘇省神經病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15.第二軍醫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神經病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16.任國際權威英文SCI雜志《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和國內10余家神經科或腦血管病雜志的編委及《中國臨床神經科學》副主編。
17.多次擔任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主席。
18.國家自然基金委終審專家評委。
主講課程
資料更新中……
培養研究生情況:
已培養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00余名。
研究方向:
1. 腦血管病介入診斷與治療
2. 神經系統疾病轉化醫學研究
3. 神經損傷與修復
研究興趣:
腦血管病的救治一直是臨床醫學的重點和難點,劉新峰教授帶領的團隊首創了缺血性腦血管病多模式橋接治療策略,實現了該領域革命性的突破。近期,團隊主要在研究:(1)急性腦卒中取栓治療與藥物治療的國際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試驗,(2)聯合壓力導絲(FFR)及光學斷層成像(OCT)的腦血管病血管學分層診斷的新策略,(3)新型椎動脈支架的研發等。科室擁有配備精良的標準化神經內科實驗室,目前開展了大量的神經損傷及修復的研究,包括MCAO大鼠的神經再生、白蛋白改善SAH小鼠的神經功能、內皮祖細胞與腦卒中預后的相關性、microRNA與腦卒中的關聯等基礎研究。同時,團隊還開展了大宗人群的基因多態性與神經系統疾病的相關性研究,以期將遺傳學研究結果轉為應用于神經系統疾病臨床診療的方法。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以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基金、973和863子課題、全軍醫學科研計劃課題重點項目、江蘇省臨床醫學科技專項、江蘇省重點研究專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南京軍區醫學重點科研基金30余項,研究經費累計5000余萬元。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少突膠質細胞參與高原環境腦缺血損傷的機制及干預策略,2023.01-2026.12,編號U22A20341,255萬元,負責人:劉新峰,在研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顱內外大動脈狹窄的智能化綜合評估與風險預測研究,2021.01-2024.12,編號U20A20357,260萬元,負責人:劉新峰,在研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基于血管結構與功能綜合評估的頸動脈狹窄血運重建治療新模式的研究,2016.01-2020.12,編號81530038,274萬元,負責人:劉新峰,已結題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抗血小板治療分子遺傳學影響因素的跨人種研究, 2013.01-2017.12,編號81220108008,280萬元,負責人:劉新峰,已結題
5.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OCT-FFR評估系統對癥狀性顱內外大動脈狹窄長期預后的預測價值研究,2017.07-2020.12,編號2017YFC1307901,200萬元,負責人:劉新峰,已結題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腦血流儲備功能的多模態影像評估技術研究,2019.01-2022.12,編號81870946,56萬元,負責人:劉新峰,在研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卒中登記的基因多態性與腦梗死溶栓后顱內出血的相關性研究,2009.01-2011.12,編號30870847,35萬元,負責人:劉新峰,已結題
8. 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臨床前沿技術項目):基于深度學習的腦動脈狹窄評估新策略研究,2020.07-2023.06,編號BE2020700,200萬元,負責人:劉新峰,在研
9. 江蘇省臨床醫學科技專項:江蘇省神經病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013.07-2016.06,編號BL2013025,2560萬元,負責人:劉新峰,已結題
11.全軍醫學科研計劃課題重點項目:顱腦戰創傷快速救治關鍵技術的研究。編號:BWS12J015。經費:300萬元(2012.05-2015.12)
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CXCL12/CXCR4誘導經鼻給予神經干細胞靶向性進入腦組織。編號:31171016。經費:65萬元(2012.01-2015.12)
13.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專項):基于基因分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個體化抗血小板治療方案的建立。編號:BK2011021。經費:270萬元(2012.01-2014.12)
14.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LO炎性途徑在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發生中的作用研究。編號:BK2009319。經費:20萬元(2009.07-2011.12)
1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卒中登記的基因多態性與腦梗死溶栓后顱內出血的相關性研究。編號:30870847。經費:35萬元(2009.01-2011.12)
16.江蘇省醫學領軍人才基金:經鼻給予神經生長因子與針刺聯用對腦梗死大鼠室周帶干細胞的影響。編號:LJ200616。經費:194萬元(2007.01-2011.12)
1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TGF-β經鼻給藥對腦梗死大鼠室周帶干細胞分化及其功能的影響。編號:30470604。經費:21萬元(2005.01-2007.12)
科研成果:
近年以第一完成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14)、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年)、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和實用新型專利5項。
1.腦梗死血管學特征譜的新發現與血運重建治療的新策略,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排名第1。
2.腦梗死血運重建的新策略及其機理研究,2013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1。
3.腦卒中血管學病因及臨床干預研究,2011年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排名第1。
4.腦靶向性經嗅覺通路給藥治療腦梗死的可行性與機制,2010年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排名第1。
5.經鼻給予多肽生長因子救治神經毒劑和腦缺血所致的腦損傷,2009年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1。
6.基于卒中登記的腦血管病系列研究,2008年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排名第1。
7.缺血性腦血管病顱內外動脈狹窄的診斷和介入治療,2006年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排名第1。
8.加壓素和內皮素參與缺血性腦水腫形成的機制,2005年江蘇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1 。
發明專利:
國家發明專利3項和實用新型專利5項。
發明公開:
[1]劉銳, 劉新峰. 一種逃逸血栓收集裝置[P]. 江蘇省: CN115444500A, 2022-12-09.
[2]劉銳, 劉新峰, 石滿馨, 王震, 王國輝. 一種經橈長度可調節腦血管造影導管及造影方法[P]. 江蘇省: CN115337525A, 2022-11-15.
[3]楊龍, 劉新峰, 徐格林, 殷勤, 朱武生, 呂秋石, 李蕓, 劉銳. 一種增加OCT設備爬電距離和電氣間隙的方法[P]. 江蘇省: CN109431462A, 2019-03-08.
[4]劉新峰, 徐格林, 葉瑞東, 朱武生, 查明明, 蔡浩荻, 樊新穎, 馬敏敏. 一種定量經鼻腦靶向給藥的裝置及儲藥容器[P]. 江蘇省: CN109303970A, 2019-02-05.
[5]劉新峰, 徐格林, 葉瑞東, 朱武生, 蔡浩荻, 查明明, 樊新穎, 馬敏敏. 一種定量經鼻腦靶向給藥的裝置[P]. 江蘇省: CN109289107A, 2019-02-01.
[6]劉新峰, 匡皓, 劉江濤, 王曉煒, 劉子旭, 沈余良. 一種OCT導管制作用導管掛置工裝[P]. 江蘇省: CN109158272A, 2019-01-08.
[7]劉新峰, 劉江濤, 匡皓, 陶魁園, 曹蘋, 祝菁. 一種OCT導管制作用抽芯工裝[P]. 江蘇: CN109080155A, 2018-12-25.
[8]劉新峰, 張鑫, 焦力群, 裴世寧, 殷聰國, 殷勤, 劉德志, 李加賢, 方曉冬. 一種血管封堵器用封血塞結構[P]. 江蘇: CN109044468A, 2018-12-21.
[9]劉新峰, 匡皓, 楊龍, 曹蘋, 王曉煒, 葉瑞東, 徐格林, 馬敏敏. 一種提高OCT設備顯示器抗射頻輻射電磁場干擾的方法[P]. 江蘇: CN109068560A, 2018-12-21.
[10]劉新峰, 袁德勝, 陶魁園, 匡皓, 蔡猛, 魯坤, 劉鐵根. 一種OCT設備主機結構[P]. 江蘇: CN108836277A, 2018-11-20.
[11]劉新峰, 袁德勝, 荊晶, 匡皓, 魯坤, 劉鐵根. 打孔用凹凸夾頭[P]. 江蘇: CN107756525A, 2018-03-06.
[12]劉新峰, 袁德勝, 田峰, 匡皓, 沈余良. 彈簧管與扭力管點膠固定裝置[P]. 江蘇: CN107694853A, 2018-02-16.
[13]張弢, 陶魁園, 劉新峰, 王大偉, 匡皓, 姜永軍, 孟卓, 劉子旭. 一種血管內斷層成像導管[P]. 江蘇: CN104958065A, 2015-10-07.
[14]王龍志, 孟卓, 陶魁園, 劉新峰, 張弢, 姜永軍, 湯黎明, 劉鐵根, 匡皓. 一種基于圖像處理的血管內壁自動尋找方法[P]. 江蘇: CN104966288A, 2015-10-07.
[15]陶魁園, 孟卓, 張弢, 劉新峰, 姜永軍, 湯黎明, 匡皓, 劉鐵根. 一種血管內斷層成像系統[P]. 江蘇: CN104856652A, 2015-08-26.
[16]劉新峰, 陶魁園, 孟卓, 張弢, 姜永軍, 湯黎明, 劉鐵根, 匡皓. 一種主動式光纖旋轉連接裝置及方法[P]. 江蘇: CN104793296A, 2015-07-22.
[17]劉新峰, 冷冰, 陶魁園, 劉鐵根, 孟卓, 張弢, 姜永軍, 湯黎明, 匡皓. 一種微型側面發光成像探頭[P]. 江蘇: CN104382548A, 2015-03-04.
實用新型:
[1]劉銳, 劉新峰, 朱寬, 王震. 一種經橈動脈穿刺導管導引組件[P]. 江蘇省: CN219306858U, 2023-07-07.
[2]劉銳, 劉新峰. 一種取栓支架和取栓系統[P]. 江蘇省: CN218960854U, 2023-05-05.
[3]郭亞輝, 劉玲萍, 張俊紅, 樊小兵, 鐘瑞, 劉顯顯, 馬敏敏, 劉新峰. 一種精準腦脊液引流高度測量儀[P]. 江蘇省: CN217930431U, 2022-11-29.
[4]郭亞輝, 鐘瑞, 楊晴晴, 劉顯顯, 呂慶慧, 馬敏敏, 劉新峰. 一種防止舌唇咬傷裝置[P]. 江蘇省: CN213430823U, 2021-06-15.
[5]劉新峰, 徐格林, 葉瑞東, 朱武生, 蔡浩荻, 查明明, 樊新穎, 馬敏敏. 一種定量經鼻腦靶向給藥的裝置及儲藥容器[P]. 江蘇省: CN209332917U, 2019-09-03.
[6]劉新峰, 徐格林, 葉瑞東, 朱武生, 查明明, 蔡浩荻, 樊新穎, 馬敏敏. 一種定量經鼻腦靶向給藥的裝置及儲藥容器[P]. 江蘇省: CN209332983U, 2019-09-03.
[7]劉江濤, 沈余良, 鄧沛濤, 朱明, 劉新峰. 彈簧管加工固定裝置[P]. 江蘇: CN207465055U, 2018-06-08.
[8]劉新峰, 袁德勝, 陳韻岱, 蔡猛, 陶魁園, 匡皓. 光纖旋轉式OCT導管用防塵蓋[P]. 江蘇: CN207462058U, 2018-06-08.
[9]王妮娜, 劉亞紅, 劉新峰. 醫用體溫盤[P]. 江蘇: CN205795816U, 2016-12-14.
[10]劉德志, 劉新峰, 姜永軍, 孫文. 一種腦卒中后局部防潮防濕裝置[P]. 江蘇: CN205795885U, 2016-12-14.
[11]劉德志, 劉新峰, 葉瑞東, 李敏. 一種顳葉梗死患者躁動約束裝置[P]. 江蘇: CN205795886U, 2016-12-14.
[12]張弢, 陶魁園, 劉新峰, 王大偉, 匡皓, 姜永軍, 孟卓, 劉子旭. 一種血管內斷層成像導管[P]. 江蘇: CN204839458U, 2015-12-09.
[13]郭亞輝, 付成成, 陳雨, 劉亞紅, 劉新峰. 一種吸痰管存放裝置[P]. 江蘇: CN204815292U, 2015-12-02.
[14]陶魁園, 孟卓, 張弢, 劉新峰, 姜永軍, 湯黎明, 匡皓, 劉鐵根. 一種血管內斷層成像系統[P]. 江蘇: CN204744107U, 2015-11-11.
[15]劉新峰, 陶魁園, 孟卓, 張弢, 姜永軍, 湯黎明, 劉鐵根, 匡皓. OCT用微型成像探頭[P]. 江蘇: CN204636275U, 2015-09-16.
[16]劉新峰, 陶魁園, 孟卓, 張弢, 姜永軍, 湯黎明, 劉鐵根, 匡皓. 帶有D型柱狀透鏡的OCT用微型成像探頭[P]. 江蘇: CN204636296U, 2015-09-16.
[17]劉新峰, 陶魁園, 孟卓, 張弢, 姜永軍, 湯黎明, 劉鐵根, 匡皓. D型封裝結構的OCT用微型成像探頭[P]. 江蘇: CN204636297U, 2015-09-16.
[18]劉新峰, 陶魁園, 冷冰, 劉鐵根, 孟卓, 張弢, 姜永軍, 湯黎明, 匡皓. 一種帶封裝的OCT成像探頭裝置[P]. 江蘇: CN204600413U, 2015-09-02.
[19]劉亞紅, 郭亞輝, 劉新峰. 一種保濕口罩[P]. 江蘇: CN204563240U, 2015-08-19.
[20]劉新峰, 陶魁園, 孟卓, 張弢, 姜永軍, 湯黎明, 劉鐵根, 匡皓. 一種主動式光纖旋轉連接裝置[P]. 江蘇: CN204536603U, 2015-08-05.
[21]劉新峰, 冷冰, 陶魁園, 劉鐵根, 孟卓, 張弢, 姜永軍, 湯黎明, 匡皓. 一種微型側面發光成像探頭[P]. 江蘇: CN204318703U, 2015-05-13.
發明授權:
[1]劉銳, 劉新峰, 石滿馨, 王震, 王國輝. 一種經橈長度可調節腦血管造影導管及造影方法[P]. 江蘇省: CN115337525B, 2024-02-02.
[2]劉新峰, 徐格林, 葉瑞東, 朱武生, 蔡浩荻, 查明明, 樊新穎, 馬敏敏. 一種定量經鼻腦靶向給藥的裝置[P]. 江蘇省: CN109289107B, 2023-03-17.
[3]張弢, 陶魁園, 劉新峰, 王大偉, 匡皓, 姜永軍, 孟卓, 劉子旭. 一種血管內斷層成像導管[P]. 江蘇省: CN104958065B, 2017-10-27.
[4]王龍志, 孟卓, 陶魁園, 劉新峰, 張弢, 姜永軍, 湯黎明, 劉鐵根, 匡皓. 一種基于圖像處理的血管內壁自動尋找方法[P]. 江蘇省: CN104966288B, 2017-09-26.
[5]陶魁園, 孟卓, 張弢, 劉新峰, 姜永軍, 湯黎明, 匡皓, 劉鐵根. 一種血管內斷層成像系統[P]. 江蘇省: CN104856652B, 2017-06-09.
論文專著:
在國內核心期刊和國際權威雜志上共發表論文500余篇,其中英文SCI論文160余篇,主編《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學》(第1-2版))、《實驗神經病學》等專著和《腦血管造影與頸動脈支架置入術》電子視聽音像教材,創辦并主編了國際血管和介入神經病學學會(SVIN)會刊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主持制定了《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中國腦卒中血脂管理指導規范》。
學術專著:
1.《腦血管病防與治》(主編)
2.《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學》(第2版)(主編)
3.《腦血管病的血管內治療--從指南到實踐》(主編)
4.《腦血管造影與頸動脈支架置入術》(主編)
5.《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學》(主編)
6.《實驗神經病學》(主編)
代表性英文論文:
1. Tao C, Nogueira RG#, Zhu Y#, Sun J, Han H#, Yuan G, Wen C, Zhou P, Chen W, Zeng G, Li Y, Ma Z, Yu C, Su J, Zhou Z, Chen Z, Liao G, Sun Y, Ren Y, Zhang H, Chen J, Yue X, Xiao G, Wang L, Liu R, Liu W, Liu Y, Wang L, Zhang C, Liu T, Song J, Li R, Xu P, Yin Y, Wang G, Baxter B, Qureshi AI, Liu X*, Hu W*; ATTENTIONInvestigators. Trial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Basilar-Artery Occlusion. N Engl J Med. 2022 Oct 13;387(15):1361-1372. IF 176.079
2. Liu X*, Dai Q, Ye R, Zi W, Liu Y, Wang H, Zhu W, Ma M, Yin Q, Li M, Fan X, Sun W, Han Y, Lv Q, Liu R, Yang D, Shi Z, Zheng D, Deng X, Wan Y, Wang Z, Geng Y, Chen X, Zhou Z, Liao G, Jin P, Liu Y, Liu X, Zhang M, Zhou F, Shi H, Zhang Y, Guo F, Yin C, Niu G, Zhang M, Cai X, Zhu Q, Chen Z, Liang Y, Li B, Lin M, Wang W, Xu H, Fu X, Liu W, Tian X, Gong Z, Shi H, Wang C, Lv P, Tao Z, Zhu L, Yang S, Hu W, Jiang P, Liebeskind DS, Pereira VM, Leung T, Yan B, Davis S, Xu G, Nogueira RG*; BEST Trial Investigators. Investigator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versus standard medical treatment for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BEST):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Neurology. 2020 Feb;19(2):115-122. IF 59.935
3. Xie Y, Zhang X#, Xu P#, Zhao N, Zhao Y, Li Y, Hong Y, Peng M, Yuan K, Wan T, Sun R, Chen D, Xu L, Chen J, Guo H, Shan W, Li J, Li R, Xiong Y, Liu D, Wang Y, Liu G, Ye R*, Liu X*. Aberrant oligodendroglial LDL receptor orchestrates demyelination in 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 J Clin Invest. 2021 Jan 4;131(1):e128114. doi: 10.1172/JCI128114. IF 19.456
4. Zhao Y#, Zhu W#, Wan T#, Zhang X, Li Y, Huang Z, Xu P, Huang K, Ye R*, Xie Y*, Liu X*. Vascular endothelium deploys caveolin-1 to regulate oligodendrogenesis after 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 in mice. Nat Commun. 2022 Nov 10;13(1):6813. IF 17.694
5. Wan T, Zhu W#, Zhao Y#, Zhang X, Ye R, Zuo M, Xu P, Huang Z, Zhang C, Xie Y*, Liu X*. Astrocytic phagocytosis contributes to demyelination after focal cortical ischemia in mice. Nat Commun. 2022 Mar 3;13(1):1134. IF 17.694
6. Liu R, Yin Q, Li M, Ye R, Zhu W, Liu X*.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valuation of in-stent restenosis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Neurology. 2019 Jan 8;92(2):99-100. IF 11.8
7. Wang J, Li F, Xiao L, Peng F, Sun W*, Li M, Liu D, Jiang Y, Guo R, Li H, Zhu W, Xu G, Liu X*. Depressed TSH level as a predictor of poststroke 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Neurology. 2018 Nov 20;91(21):e1971-e1978. IF 11.8
8. Xiao L, Ma M#, Gu M, Han Y, Wang H, Zi W, Yang D, Hao Y, Lv Q, Ye R, Sun W*, Zhu W, Xu G, Liu X*; ACTUAL Investigators. Renal impairment on clinical outcomes following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Neurology. 2020 Feb 4;94(5):e464-e473. IF 11.8
9. Dai Q, Sun W#, Xiong Y, Hankey GJ, Xiao L, Zhu W, Ma M, Liu W, Liu D, Cai Q, Han Y, Duan L, Chen X, Xu G, Liu X*. From clinical to tissue-based dual TIA: 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ABCD3-I score. Neurology. 2015 Apr 7;84(14):1426-32. IF 11.8
10. Yuan K, Chen J, Xu P, Zhang X, Gong X, Wu M, Xie Y, Wang H, Xu G, Liu X*. A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Stroke Recurrence Among Young Adults. Stroke. 2020 Jun;51(6):1865-1867. IF 10.17
11. Xiao L, Lan W, Sun W, Dai Q, Xiong Y, Li L, Zhou Y, Zheng P, Fan W, Ma N, Guo Z, Chen X, Xie X, Xu L, Zhu W*, Xu G, Liu X*.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Lacunar Stroke: Association With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and Tot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urden of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Stroke. 2015 Aug;46(8):2081-6. IF 10.17
12.Zhang Z, Xu G, Yang F, Zhu W, Liu X(通訊作者).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etary protein intake and stroke risk. Neurology. 2014; 83(1):19-25 IF=8.303
13.Xiong Y, Liu W, Zhou Z, Lin H, Lin M, Liu J, Niu G, Wang W, Jia Y, Leung TW, Liu D, Fan X, Yin Q, Zhu W, Ma M, Zhang R, Liu G, Wang S, Xu G, Liu X(通訊作者).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Results from multicenter China interventional stroke regi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4; 174:189-90 IF=7.078
14.Liu XF, Ye RD, Yan T, Yu SP, Wei L, Xu GL, Fan XY, Jiang YJ, Stetler RA, Liu G, Chen JL. Cell based therapies for ischemic stroke: From basic science to bedside.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14; 115: 92-115 IF=10.301
15.Zhang ZZ, Xu GL, Ma MM, Yang J, Liu XF(通訊作者). Dietary Fiber Intake Reduces Risk for Gastric Cancer: a Meta-Analysis. Gastroenterology. 2013; 145(1): 113-120 IF=13.926
16.Zhang ZZ, Xu GL, Liu XF(通訊作者). Chocolate intake reduces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idence from 10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3; 168(6): 5448-5450 IF=6.175
17.Zhang ZZ, Xu GL, Liu DZ, Zhu WS, Fan XY, Liu XF(通訊作者). Dietary fiber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stroke.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3; 28(2):119-130 IF=5.118
18.Sun W, Huang ZX, Duan ZW, Xiao LL, Liu XF(通訊作者). Relations of serum soluble e-selectin and adiponectin with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in patients with recent lacunar infarction.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2014; 20(4): 382-384 IF=4.458
19.Jiang YJ, Zhu WS, Zhu JH, Wu L, Xu GL, Liu XF(通訊作者). Feasibility of deliver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via catheter to the proximal end of lesion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the territory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Cell Transplantation, 2013; 22(12): 2291-2298 IF=4.422
20.Wei N, Yu SP, Gu XH, Chen DD, Whalin MK, Xu GL, Liu XF(通訊作者), Wei L. The Involvement of Autophagy Pathway in Exaggerated 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Diabetic Mice.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2013; 19(10):753-763 IF=4.458
21.Wei N, Yu SP, Gu XH, Taylor TM, Song D, Liu XF(通訊作者), Wei L. Delayed intranasal Delivery of hypoxic-precondition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nhanced cell homing and therapeutic benefits after ischemic stroke in mice. Cell Transplantation 2013;22(6):977-991 IF=4.422
22.Jiang YJ, Wei N, Zhai DY, Zhu JH, Wu L, Chen MG, Xu GL, Liu XF(通訊作者). A new approach with less damage: Intranasal delivery of tetracycline-inducible replication-defective HSV-1vector to brain. Neuroscience, 2012; 201: 96-104 IF=3.215
23.Zhu JH, Jiang YJ, Wu L, Lu TT, Xu GL, Liu XF(通訊作者). Suppression of local inflamm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ginsenoside Rb1 in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Neuroscience, 2012; 202: 342-351 IF=3.215
24.Liu XF. Clinical trials of intranasal delivery for treating neurological disorders--a critical review.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 2011; 8(12): 1681-1690 IF=4.482
25.Jiang YJ, Zhu JH, Xu GL, Liu XF(通訊作者). Intranasal delivery of stem cells to the brain.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 2011; 8(5): 623-632 IF=4.482
代表性中文論文:
[1]谷蒙蒙, 肖露露, 張治中, 王猛猛, 劉新峰. miR-143/145基因多態性與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卒中遺傳易感性的關系[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8, 15 (09): 449-454.
[2]李威, 劉新峰.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療時間窗的研究進展[J]. 中國卒中雜志, 2018, 13 (04): 364-371.
[3]資文杰, 劉新峰. 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療:跨越時間窗時代已到來了嗎?[J]. 中國卒中雜志, 2018, 13 (04): 299-303.
[4]楊東, 郝永崗, 資文杰, 王懷明, 鄭德泉, 李華, 涂明義, 萬躍, 金平, 肖國棟, 熊云云, 徐格林, 劉新峰. 可回收支架尺寸對于急性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治療效果的影響[J]. 中國卒中雜志, 2018, 13 (04): 350-362.
[5]蔡晉, 資文杰, 劉新峰. 細胞外囊泡與缺血性卒中[J]. 中國卒中雜志, 2018, 13 (04): 372-376.
[6]劉銳, 李敏, 朱武生, 殷勤, 劉新峰. 光學相干斷層成像在頸內動脈系統中的應用進展[J]. 中國卒中雜志, 2018, 13 (04): 377-383.
[7]戴征, 朱武生, 姜永軍, 肖露露, 陳萬紅, 劉新峰. 急性腦梗死患者伴隨疾病和并發癥對住院時間與致殘性的影響[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9 (09): 922-925.
[8]蔡洹, 劉新峰. 糖尿病與高血壓交互作用對缺血性卒中嚴重程度的影響[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6, 29 (11): 1131-1135.
[9]劉新峰. 基于綜合評估的缺血性腦卒中處理策略[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6, 29 (11): 1121-1124.
[10]王啟章, 陳茂剛, 徐格林, 劉新峰. 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高脂飲食1型糖尿病小鼠頸動脈損傷后內膜增生中的作用[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6, 18 (08): 855-858.
[11]王伊龍, 趙性泉, 劉新峰, 曾進勝, 許予明, 趙鋼, 徐安定, 樊東升, 陳康寧, 何俐, 彭斌, 董強, 黃家星, 劉亞杰, 帥杰, 羅本燕, 汪昕, 繆中榮, 劉麗萍, 王春雪, 荊京, 王擁軍. 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診療指南[J]. 中國卒中雜志, 2016, 11 (06): 481-491.
[12]謝霞, 侯華娟, 張治中, 蔡必揚, 張雨蒙, 范文平, 劉柯婷, 戴敏慧, 劉新峰. CYP2C19基因多態性與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PTAS術后氯吡格雷反應性的關聯研究[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5, 28 (12): 1298-1302.
[13]劉新峰. 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的新篇章[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5, 28 (11): 1121-1123.
[14]劉柯婷, 周淑宇, 蔡必揚, 曹琴琴, 楊昉, 蔡晉, 王兆露, 劉新峰. 高敏C反應蛋白和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卒中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5, 28 (10): 1043-1047.
[15]段立暉, 陳響亮, 熊云云, 劉新峰. 頸動脈支架置入對頸動脈狹窄患者疲勞的改善及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5, 28 (04): 398-401.
[16]王瑩, 侯鳳貞, 戴加飛, 劉新峰, 李錦, 王俊. 基于自適應模板法的腦電信號轉移熵分析[J]. 物理學報, 2015, 64 (08): 373-379.
[17]郭彥勇, 呂獻軍, 張正祥, 陳麗華, 葉民, 徐格林, 殷勤, 劉新峰. 顱內支架置入圍手術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5, 32 (02): 173-174.
[18]白文, 張治中, 曹立平, 李蕓, 王昭君, 林穎, 劉新峰, 徐格林. MRAS基因多態性與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關系[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1 (11): 564-568.
[19]張曉浩, 馬楠, 邱忠明, 張君, 謝霞, 劉德志, 劉新峰. 老年基底節區腦出血早期神經功能惡化與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6 (11): 1178-1181.
[20]董澤芹, 侯鳳貞, 戴加飛, 劉新峰, 李錦, 王俊. 基于Kendall改進的同步算法癲癇腦網絡分析[J]. 物理學報, 2014, 63 (20): 396-401.
[21]謝怡, 張曉浩, 邱忠明, 張君, 楊戀, 謝霞, 馬楠, 劉新峰. 進展性神經功能惡化與腦分水嶺梗死早期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1 (10): 505-510.
[22]呂秋石, 郭芮兵, 姜永軍, 葉瑞東, 樊新穎, 馬敏敏, 李蕓, 徐格林, 劉新峰. 神經生長因子對顱腦外傷大鼠的抗炎作用機制[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4, 27 (10): 1020-1022.
[23]杜鵑, 楊昉, 邱忠明, 陳光輝, 劉新峰. 197例腦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顱內外動脈狹窄的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6 (09): 942-945.
[24]王瑩, 侯鳳貞, 戴加飛, 劉新峰, 李錦, 王俊. 改進的相對轉移熵的癲癇腦電分析[J]. 物理學報, 2014, 63 (21): 421-427.
[25]謝霞, 張治中, 馬敏敏, 劉新峰. 缺血性腦卒中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進展[J].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2014, 20 (03): 145-147.
[26]邱忠明, 殷勤, 徐格林, 劉新峰. 腦動脈夾層血管內介入治療[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4, 34 (05): 439-442.
[27]杜鵑, 蔡乾昆, 熊云云, 代齊良, 段立暉, 邱忠明, 楊昉, 徐格林, 陳光輝, 劉新峰, 殷勤. 血管成形術治療癥狀性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1 (04): 178-182+191.
[28]許麗麗, 謝怡, 馬敏敏, 肖露露, 劉加美, 藍文雅, 姜永軍, 葉瑞東, 劉新峰. 窖蛋白1對大鼠星形膠質細胞糖氧剝奪損傷的影響[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6 (03): 307-310.
[29]劉新峰. 腦卒中的轉化醫學研究[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4, 27 (03): 225-227.
[30]曹立平, 張治中, 張雨蒙, 白文, 孫文珊, 李松, 段作偉, 劉新峰, 徐格林. 環氧化酶2基因多態性與大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患者預后的相關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6 (01): 50-53.
[31]侯鳳貞, 戴加飛, 劉新峰, 黃曉林. 基于網絡連接度指標的腦梗死患者腦電信號相同步分析[J]. 物理學報, 2014, 63 (04): 63-68.
[32]曹立平, 張治中, 白文, 李蕓, 蔡必揚, 張雨蒙, 熊云云, 劉新峰, 徐格林. 血紅素加氧酶1基因多態性與老年缺血性卒中預后的關系[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0 (11): 566-570.
[33]張文婷, 張敏, 徐文安, 徐格林, 劉新峰. 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與腦梗死復發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5 (10): 1011-1014.
[34]曹立平, 李永坤, 劉新峰. 抗血小板治療缺血性卒中的藥物抵抗及策略[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3, 10 (03): 13-16.
[35]周露露, 包元飛, 蔡乾昆, 肖露露, 李敏, 王兆露, 徐格林, 劉新峰, 朱武生, 劉麗.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反復發作一例[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0 (03): 150-152.
[36]趙紅梅, 劉文華, 王筱萌, 樊新穎, 朱武生, 劉新峰, 徐格林. 復發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及病因學分析[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5 (01): 42-45.
[37]陳茂剛, 殷勤, 朱武生, 王啟章, 黃顯軍, 張敏, 姜永軍, 李永坤, 樊新穎, 馬敏敏, 左其龍, 周儀, 黃小鵬, 徐格林, 劉新峰. 立體定向抽吸輔以尿激酶液化治療中等量丘腦出血療效研究[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2, 32 (09): 699-703.
[38]周露露, 程震, 黃顯軍, 陳茂剛, 王啟章, 徐盎然, 徐格林, 劉新峰, 朱武生. 腎病綜合征合并腦靜脈竇血栓患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2, 9 (07): 357-361.
[39]田利麗, 岳炫燁, 張海峰, 孫文珊, 郭芮兵, 徐格林, 劉新峰. 癥狀性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后存活患者的預后及其危險因素[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2, 14 (06): 570-572.
[40]戴加飛, 李倩, 程茅薇, 楊昉, 胡兵, 孔麗, 陳光輝, 劉新峰. 眼動脈血管反應性在2型糖尿病患者腦血管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2, 6 (03): 130-133.
[41]殷勤, 張仁良, 徐格林, 朱武生, 馬敏敏, 樊小兵, 劉新峰. 支架置入術治療癥狀性自發性頸動脈夾層的療效分析[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2, 9 (04): 174-178.
[42]劉玲, 楊昉, 劉海波, 李敏, 劉亞紅, 劉新峰, 張仁良, 董強. 組織激肽釋放酶對酸敏感離子通道1a介導的大鼠酸中毒神經元氧化應激的影響[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2, 9 (04): 200-205.
[43]劉玲, 楊昉, 李敏, 侯華娟, 劉亞紅, 陳光輝, 張仁良, 劉新峰. 血栓彈力圖評價患者顱內外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后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療效[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2, 9 (02): 67-71.
[44]翟登月, 魏寧, 朱幼玲, 吳波娜, 姜永軍, 朱雙根, 徐格林, 劉新峰. 四環素調控復制缺陷性皰疹病毒載體介導LacZ基因在原代培養神經元中的表達[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1, 10 (22): 1731-1734.
[45]張海峰, 許德兵, 練學淦, 葛樹勇, 劉玲, 劉新峰, 張仁良. 臨床癥狀與彌散加權成像不匹配的基底動脈急性閉塞患者的血管內再通治療[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1, 8 (11): 586-591.
[46]王啟章, 陳茂剛, 李達文, 劉朝來, 徐格林, 劉新峰. 細胞外調節蛋白激酶在1型糖尿病頸動脈內皮及炎癥表達中的作用[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1, 13 (11): 977-981.
[47]王啟章, 陳茂剛, 李達文, 劉朝來, 徐格林, 劉新峰. NF-κB及MMP-9在1型糖尿病模型INS2AKITA小鼠頸動脈中的表達及意義[J]. 解放軍醫學雜志, 2011, 36 (11): 1186-1189.
[48]鄭建明, 張申寧, 劉新峰, 殷勤, 李江, 張新裔. 頸動脈和椎動脈系統顱外段均狹窄或閉塞患者的血管病變對首發缺血性卒中的影響[J].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1, 5 (04): 265-271.
[49]郭芮兵, 田利麗, 張仁良, 陳光輝, 劉新峰. 翁丁咒語綜合征1例并文獻回顧[J]. 東南國防醫藥, 2011, 13 (04): 342-343.
[50]胡偉, 任明山, 劉新峰. 內膜鈣化對64層CT血管造影診斷頸動脈狹窄的影響[J].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11, 14 (03): 237-240+337.
[51]劉新峰. 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從指南到實踐[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2011, 18 (03): 154-155.
[52]李永坤, 劉新峰. 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11, 11 (02): 152-159.
[53]徐格林, 劉新峰. 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介入治療[J]. 中國卒中雜志, 2011, 6 (01): 49-52.
[54]孫文, 劉文華, 范進, 劉朝來, 徐格林, 劉新峰. 前循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腦血管狹窄特點與ABCD2評分[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1, 13 (01): 56-59.
[55]謝財忠, 徐格林, 劉新峰. 不同病變性質和病變半球的急性腦卒中對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0, 16 (11): 1040-1041.
[56]倪冠中, 劉文華, 黃顯軍, 陳兆耀, 范進, 岳炫燁, 陳茂剛, 劉新峰, 徐格林. 皮質下分水嶺梗死與顱內外血管狹窄的關系[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0, 7 (11): 561-564.
[57]孫文, 劉文華, 劉新峰. 煙霧病腦微出血的研究進展[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 12 (11): 1053-1054.
[58]劉新峰, 岳炫燁. 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進展[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 12 (10): 867-869.
[59]岳炫燁, 李敏, 周志明, 劉文華, 徐格林, 劉新峰. 不同類型支架治療大腦中動脈狹窄病變的對比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 12 (10): 888-891.
[60]張華軍, 徐格林, 劉新峰. 嗅鞘細胞條件培養液和星形膠質細胞條件培養液對受損海馬神經元保護作用的對比研究[J].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2010, 5 (05): 325-329.
[61]楊松, 張軍, 殷勤, 周志明, 翟登月, 岳炫燁, 朱武生, 徐格林, 劉新峰. 3.0 T磁共振對腦微出血的診斷價值[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 12 (08): 680-682.
[62]謝財忠, 徐格林, 劉新峰. 急性腦卒中患者住院期下肢肌力恢復的影響因素[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0, 16 (07): 655-656.
[63]葉新春, 徐格林, 劉新峰. miRNA在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10, 23 (03): 239-240.
[64]陳紅兵, 劉德志, 洪華, 李玲, 王瑩, 曾進勝, 劉新峰. 椎動脈與基底動脈粥樣硬化所致雙側腦干梗死形態及分布的對比研究[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0, 7 (06): 311-315.
[65]楊松, 周志明, 翟其金, 翟登月, 魏寧, 朱武生, 劉新峰, 徐格林. 伴代謝綜合征的腦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頸動脈狹窄分析[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0, 30 (10): 1446-1448.
[66]金毅, 劉新峰, 賈宏彬, 段滿林, 周志強, 徐建國. 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對L5脊神經切斷大鼠痛閾及脊髓TNF-α和IL-1β表達的影響[J].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0, 26 (05): 436-438.
[67]翟登月, 魏寧, 吳波娜, 盧婷婷, 劉文華, 高海寧, 陳兆耀, 徐格林, 劉新峰. GCS和NIHSS對基底動脈尖綜合征臨床轉歸的預測[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0, 36 (03): 141-144.
[68]翟其金, 岳炫燁, 洪震, 徐格林, 劉新峰. 巴曲酶對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療效觀察[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0, 7 (02): 73-76+81.
[69]洪震, 岳炫燁, 魏寧, 翟登月, 高海寧, 翟其金, 劉新峰, 徐格林. 腦電圖空間對稱指數對頸動脈狹窄后側支循環的評估[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 12 (02): 142-144.
[70]吳波娜, 劉文華, 徐格林, 劉新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與腦血管病的關系研究進展[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 12 (02): 188-190.
[71]殷勤, 徐格林, 劉新峰. 支架成形術治療癥狀性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并發癥及其防治[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0, 7 (01): 36-39.
[72]楊松, 周曉輝, 周志明, 馬敏敏, 樊新穎, 吳波娜, 劉新峰, 徐格林.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與頸動脈狹窄的關系[J]. 中國卒中雜志, 2009, 4 (12): 961-964.
[73]肖國棟, 徐格林, 胡偉, 陳紅兵, 張仁良, 劉新峰. 巴曲酶對CAS術后早期炎性反應干預的觀察[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9, 26 (05): 595-597.
[74]謝財忠, 徐格林, 劉新峰. 腦卒中后早期康復的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9, 15 (10): 908-912.
[75]楊冀萍, 王兆露, 程曦, 成松明, 馬玉蘋, 劉德志, 馬敏敏, 劉新峰, 許巖麗. 經鼻給予VEGF治療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的量效關系[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9, 17 (05): 329-331.
[76]朱幼玲, 朱雙根, 徐格林, 劉新峰. 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斑塊特點及相關危險因素的回歸分析[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9, 11 (09): 686-688.
[77]徐格林, 趙文新, 周志明, 岳炫燁, 馬敏敏, 樊小兵, 殷勤, 張仁良, 劉新峰. 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后3年隨訪結果分析[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9, 11 (08): 570-572.
[78]周志明, 徐格林, 劉新峰. 頸動脈狹窄行支架置入術治療的研究進展[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9, 11 (08): 635-637.
[79]馬敏敏, 張仁良, 殷勤, 徐格林, 周志明, 朱武生, 樊新穎, 劉新峰. Wingspan支架治療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臨床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9, 11 (08): 564-566.
[80]楊冀萍, 劉懷軍, 成松明, 王兆露, 俞惠新, 徐格林, 劉新峰. 經鼻給予VEGF的腦靶向作用[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9, 17 (03): 165-168.
[81]楊冀萍, 劉懷軍, 程曦, 王兆露, 成松明, 馬玉蘋, 徐格林, 劉新峰. 經鼻給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對腦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區血管新生的影響[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2009, 16 (03): 195-198.
[82]樊小兵, 徐格林, 殷勤, 張仁良, 朱武生, 劉新峰. 頸動脈狹窄患者合并腎動脈狹窄的發生率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9, 22 (04): 387-389+393.
[83]鄭傳友, 徐格林, 劉新峰. 115例青年腦梗死患者病因及預后分析[J]. 卒中與神經疾病, 2009, 16 (01): 49-52.
[84]楊冀萍, 劉新峰.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性血管生成作用與缺血性腦血管病[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9, 13 (07): 1354-1359.
[85]張華軍, 劉新峰, 毛曉薇, 徐格林. 嗅鞘細胞條件培養液中神經生長因子的保護作用[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9, 13 (06): 1091-1095.
[86]楊冀萍, 劉新峰, 劉懷軍, 張仁良, 殷勤, 李蕓. VEGF降低家兔腦缺血再灌注損傷與caspase-3表達的關系[J]. 基礎醫學與臨床, 2009, 29 (01): 29-32.
[87]張華軍, 徐天舒, 劉新峰. 嗅鞘細胞分泌神經生長因子的檢測分析[J].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08, 8 (06): 577-580.
[88]周志明, 徐格林, 劉新峰. 第六屆世界卒中大會紀要[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8, 5 (12): 574-576.
[89]Robert W.Hobson,Ⅱ, William C.Mackey, Enrico Ascher, M.Hassan Murad, Keith D.Calligaro, Anthony J.Comerota, Victor M.Montori, Mark K.Eskandari, Douglas W.Massop, Ruth L.Bush, Brajesh K.Lal, Bruce A.Perler, 劉德志, 徐格林, 劉新峰. 頸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處理 美國血管外科學會臨床實踐指南[J].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08, 2 (06): 505-513.
[90]周志明, 徐格林, 劉新峰. Tolosa-Hunt綜合征的臨床特點分析[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2008, (06): 467+472.
[91]朱鳳磊, 周志明, 翟其金, 徐格林, 張仁良, 劉新峰.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支架治療[J]. 臨床薈萃, 2008, (21): 1552-1553+1516.
[92]朱鳳磊, 劉新峰. 炎癥介質與血栓形成和凝血的關系[J].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08, 16 (10): 838-840.
[93]張申寧, 徐格林, 樊新穎, 樊小兵, 劉新峰. 缺血性腦卒中再發危險因素的分析[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8, (09): 962-965.
[94]朱武生, 周廣怡, 張華軍, 毛曉薇, 羅冰, 徐格林, 劉新峰. Ox-LDL增加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分泌白三烯C4[J]. 基礎醫學與臨床, 2008, (09): 990-991.
[95]裴詠楨, 徐格林, 朱武生, 劉新峰.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狹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外醫療, 2008, (26): 14-16.
[96]裴詠楨, 徐格林, 朱武生, 劉新峰. 3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造影結果分析[J].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08, (08): 643-646.
[97]朱武生, 馬玉蘋, 馬敏敏, 樊新穎, 周廣怡, 葛頌, 徐格林, 汪俊軍, 劉新峰.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介導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氧化損傷[J].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08, (06): 457-460.
[98]張仁良, 任惠民, 董強, 陳光輝, 劉新峰, 呂傳真. 黃芩苷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時花生四烯酸代謝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8, (06): 591-593+598.
[99]劉新峰, 徐格林. 血管內介入技術在腦血管病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8, (06): 479-480.
[100]周志明, 徐格林, 劉新峰. 2008年國際卒中大會概要[J].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08, (03): 129-134.
[101]樊小兵, 劉新峰, 殷勤, 徐格林. 雙源64層CT血管成像在診斷椎動脈狹窄中的價值[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8, (05): 212-216.
[102]朱武生, 趙文新, 徐格林, 張仁良, 殷勤, 樊小兵, 張申寧, 陳光輝, 劉新峰. 腦源性暈厥的病因分析及診斷探討[J]. 中國急救醫學, 2008, (04): 380-381.
[103]Adnan I. Quresh, Andrei V. Alexandrov, Charles H. Tegeler, Robert W. Hebson Ⅱ, J. Dennis Baker, L. Nelson Hopkins, 陳紅兵, 劉新峰. 顱外段頸動脈疾病篩查指南 美國神經影像學學會多學科實踐指南委員會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員的聲明血管和介入神經病學學會共同倡議[J].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08, (02): 94-117.
[104]Randall T. Higashida, P.M. Meyers, J.J. Connors, David Sacks, C.M. Strother, John D. Barr, Joan C. Wojak, Gary R. Duckwiler, 周志明, 徐格林, 劉新峰. 腦動脈粥樣硬化的顱內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術 美國介入和治療神經放射學學會、介入放射學學會和美國神經放射學學會的立場聲明[J].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08, (02): 118-123.
[105]張媛, 劉新峰, 徐格林. 頸動脈狹窄患者眼部癥狀的診斷意義[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8, (05): 444-446.
[106]劉新峰. 介入技術為腦血管病的治療帶來了新希望[J]. 東南國防醫藥, 2008, (01): 1-2.
[107]張華軍, 毛曉薇, 馬玉蘋, 徐格林, 劉新峰. 嗅鞘細胞與神經細胞體外共培養的研究進展[J]. 神經解剖學雜志, 2008, (01): 110-112.
[108]張華軍, 毛曉薇, 馬玉蘋, 朱武生, 徐格林, 劉新峰, 毛廣平. 老年腦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區腦卒中項目分型與危險因素的關系[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8, (01): 30-32.
[109]葛頌, 劉新峰. 5脂氧合酶途徑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J].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07, (12): 947-949.
[110]樊小兵, 徐格林, 朱武生, 張仁良, 高志強, 劉新峰. 鹽酸安非他酮緩釋片治療抑郁癥的療效及安全性[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7, (12): 1339-1340.
[111]胡偉, 孫志遠, 葛頌, 周長圣, 楊冀萍, 劉德志, 肖國棟, 張仁良, 徐格林, 劉新峰. 雙源64層CT血管造影在頸內動脈狹窄診斷中的價值[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7, (12): 547-550+559.
[112]朱武生, 劉新峰. 白三烯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J].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07, (11): 879-880.
[113]馬敏敏, 劉新峰, 徐格林, 馬玉蘋, 朱武生, 樊新穎, 郭芮兵. 腦梗死后對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區神經發生的觀察[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7, (10): 449-453.
[114]毛曉薇, 張華軍, 徐格林, 劉新峰. 改良成年大鼠嗅鞘細胞的原代培養[J].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 2007, (05): 529-532.
[115]葛頌, 徐格林, 朱武生, 陳紅兵, 張仁良, 劉新峰. 馬凡綜合征合并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一例[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7, 40 (07): 500-501.
[116]楊冀萍, 劉新峰, 劉懷軍, 徐格林, 張仁良, 李春巖, 劉瑞春. 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在NGF/VEGF介導的神經保護作用中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機制[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07, (06): 349-352.
[117]鄭玲, 徐格林, 盧光明, 劉新峰, 樊小兵, 張志強. 腦白質疏松對輕度認知功能損害患者預后的影響[J]. 中國臨床醫學, 2007, (03): 295-297.
[118]劉錫棐, 杜建, 蔡晶, 劉新峰, 徐格林, 朱武生, 周廣怡. 康欣膠囊對血管性癡呆模型大鼠免疫及智力的影響[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7, (06): 263-267.
[119]樊新穎, 張仁良, 殷勤, 徐格林, 馬敏敏, 朱武生, 樊小兵, 劉新峰. Wingspan支架治療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臨床觀察[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7, (06): 277-279+286.
[120]劉新峰. 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現狀與今后發展的方向[J]. 臨床內科雜志, 2007, (06): 371-374.
[121]樊新穎, 朱武生, 劉新峰. 神經性毒劑致腦損傷的非膽堿能機制[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7, 40 (05): 350-351.
[122]徐格林, 樊新穎, 殷勤, 張仁良, 劉新峰. 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后發生持續性低血壓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7, (05): 218-222.
[123]劉錫棐, 杜建, 蔡晶, 劉新峰, 王玲玲, 徐格林, 張仁良, 朱武生, 周廣怡. 康欣膠囊治療老年腎虛血瘀型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觀察[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7, (03): 148-151.
[124]楊冀萍, 劉新峰, 劉懷軍, 徐格林. VEGF治療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分子機制研究[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7, (02): 167-168.
[125]范剛啟, 陸艷, 趙楊, 王玲玲, 徐斌, 劉新峰, 吳旭. 針藥結合治療中風研究的系統分析[J]. 針刺研究, 2007, (02): 139-141.
[126]楊冀萍, 劉懷軍, 李英, 李暉, 劉燕, 李春巖, 劉新峰. NGF抑制兔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時caspase-12的表達[J]. 基礎醫學與臨床, 2007, (04): 408-411.
[127]楊冀萍, 劉新峰, 吳雅莉, 張聰敏. 不同栓塞面積肺血栓栓塞癥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α顆粒膜蛋白-140的變化[J]. 中國急救醫學, 2007, (03): 275-277.
[128]謝財忠, 劉新峰, 唐軍凱. 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療法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7, (02): 128-130.
[129]趙文新, 劉新峰, 張申寧, 朱武生, 劉玲, 徐格林, 樊小兵, 張仁良. POEMS綜合征臨床誤診原因分析[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7, (02): 178-180+183.
[130]鄭玲, 徐格林, 盧光明, 劉新峰, 樊小兵, 張志強. 頸動脈狹窄對輕度認知功能損害患者轉變為癡呆的影響[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7, (01): 22-25.
[131]劉亞紅, 徐格林, 許亮, 劉新峰. 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治療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J]. 護理研究, 2007, (01): 63-64.
[132]劉玲, 劉新峰, 張申寧, 樊小兵, 徐格林, 張仁良, 楊昉, 朱武生, 吳文濤, 陳光輝. 鹽酸洛美利嗪治療偏頭痛的療效觀察[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6, (06): 460-462.
[133]朱武生, 劉新峰, 徐格林, 張仁良, 殷勤, 樊小兵, 季學滿, 徐艷. 星形細胞瘤誤診為腦靜脈血栓形成引發的思考[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6, (10): 466-467.
[134]馬敏敏, 劉新峰, 何曉軍, 徐格林, 朱武生, 張仁良, 殷勤. Wallenberg綜合征臨床與影像學分析[J]. 卒中與神經疾病, 2006, (05): 265-267.
[135]張媛, 劉新峰. 短暫性視覺障礙[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6, (09): 841-844.
[136]趙文新, 徐格林, 劉新峰. 介入腦血管病學的研究范疇和方法[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06, (09): 651-653.
[137]張華軍, 張仁良, 徐格林, 劉新峰.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動脈內溶栓治療[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06, (09): 654-657.
[138]朱武生, 徐格林, 劉新峰. 腦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進展[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06, (09): 662-664.
[139]劉新峰, 徐格林, 馬敏敏. 頸動脈狹窄的血管內治療研究進展[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06, (09): 665-667.
[140]馬玉蘋, 徐格林, 劉新峰. 椎基底動脈狹窄的介入治療[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06, (09): 673-676.
[141]樊新穎, 徐格林, 劉新峰. 顱內動脈狹窄的介入治療[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06, (09): 681-684.
[142]徐格林, 朱武生, 劉新峰. 腦血管介入治療中對比劑相關并發癥及其處理[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06, (09): 685-688.
[143]馬海涵, 劉新峰. 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的相關因素[J]. 中國臨床康復, 2006, (25): 140-142.
[144]周國慶, 任蘇虹, 段立暉, 李敏, 李華, 趙文新, 張宗軍, 劉新峰, 陳光輝. 老年人輕度帕金森病樣體征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6, (06): 385-387.
[145]樊新穎, 劉新峰, 朱武生, 徐格林, 馬敏敏. 半卵圓中心缺血和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6, (05): 333-335.
[146]樊新穎, 徐格林, 劉新峰. 第31屆國際卒中大會概要[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06, (04): 302-307.
[147]徐格林, 劉新峰. 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發展簡史[J]. 中國卒中雜志, 2006, (02): 159-161.
[148]朱武生, 石靜萍, 劉新峰, 徐格林, 殷勤, 張仁良, 張申寧, 樊小兵, 楊昉. 腦靜脈血栓形成診斷和治療的臨床分析[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06, (01): 86-87.
[149]劉新峰. 神經血管內介入治療——一個值得神經科關注的領域[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6, (01): 7-9.
[150]徐格林, 劉新峰. 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在中國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卒中雜志, 2006, (01): 1-3.
[151]張媛, 劉新峰, 徐格林. 南京卒中注冊項目的初步研究結果[J]. 中國卒中雜志, 2006, (01): 12-14.
[152]周國慶, 劉錦霞, 劉新峰, 陳興東, 吳文濤. 雌激素對喹啉酸致大鼠紋狀體神經元損害的影響[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5, (06): 443-445.
[153]馬海涵,劉新峰.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與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及生理[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5, (11): 85-88+92.
[154]徐格林, 劉新峰, 張申寧, 陳開明, 吳文濤, 朱武生, 張仁良, 殷勤, 張媛. 高纖維蛋白原血癥患者應用巴曲酶對腦梗死和 TIA 的預防作用[J]. 中國臨床醫學, 2005, (05): 932-933.
[155]朱武生,劉新峰.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研究進展[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5, (10): 949-952.
[156]周國慶,任蘇虹,段立暉,湯兵,李敏,李華,趙文新,劉新峰,祝華龍,史兆榮. 老年人輕度錐體外系癥狀的臨床意義[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05, (10): 1156-1157.
[157]周國慶, 任蘇虹, 段立暉, 李敏, 湯兵, 李華, 劉新峰, 陳光輝, 祝華龍, 史兆榮. 缺血性腦損害對帕金森病運動癥狀影響的研究[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5, (05): 351-353.
[158]朱武生,劉新峰,徐格林,張仁良,殷勤,吳文濤,張申寧,樊小兵,趙文新.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臨床表現與腦動脈狹窄的對比研究[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5, (09): 393-396.
[159]劉新峰,徐格林,Guyvan Melle,Julien Bogousslavsky. 急性缺血性與出血性卒中危險因素的對比研究[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5, (07): 421-425.
[160]劉新峰. 缺血性腦卒中研究所關注的熱點[J]. 中國臨床康復, 2005, (25): 184-185.
[161]陳旭,嚴建,劉詩強,劉新峰,李鋼,杜煒,張野,錢伊萍,汪棟祥,江三多. β-纖維蛋白原基因-148C/T和448G/A多態性與腦血栓形成的關系[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5, (04): 267-268.
[162]周國慶,任蘇虹,段立暉,湯兵,李敏,李華,劉新峰,祝華龍,史兆榮. 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運動障礙的初步研究[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5, (03): 221-223.
[163]徐格林,劉新峰. 卒中在中國的基礎研究現狀[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5, (01): 2-5.
[164]殷勤,劉新峰. 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頸動脈狹窄[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4, (10): 946-948.
[165]趙紅梅,劉新峰,毛曉薇,陳春富. 經鼻腔給予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實驗研究[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4, (09): 795-798.
[166]易學明,劉新峰. 微創醫學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概述[J]. 中國醫院, 2004, (09): 7-10.
[167]張宗軍,盧光明,黃偉,吳波,劉新峰. 線粒體腦肌病一例[J].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4, (08): 107-109.
[168]徐格林,黃遠桂,周國慶,劉新峰. N-精氨酸和硝普鈉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4, (04): 59-61.
[169]郭洪志,屈傳強,張東君,劉新峰,齊新,賀燕神. 腦缺血模型并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時CD14mRNA的表達[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04, (04): 241-243.
[170]陳旭,謝曉玲,劉新峰,袁利,朱培紅,李鋼,杜偉,張玉平,張野. α-纖維蛋白原基因Thr312Ala多態性與腦血栓形成的關聯性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4, (04): 250-252.
[171]段立暉,張麗,劉新峰. 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相關的免疫細胞因子[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4, (07): 651-653.
[172]劉新峰,管亞東,周國慶,William HFrey Ⅱ.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經鼻給藥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并有效治療實驗性腦梗死[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4, (02): 55-59.
[173]劉新峰,趙紅梅,周國慶,陳光輝. 偏頭痛型Moyamoya病[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4, (03): 278-279.
[174]周國慶,陳興東,陳光輝,劉新峰. 雌二醇對6-羥基多巴胺引起的大鼠嗜鉻細胞瘤細胞損傷的影響[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3, (06): 338-340.
[175]周國慶,陳興東,陳光輝,劉新峰. 雌激素對6-羥基多巴胺誘導的黑質多巴胺神經元損傷作用的影響[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3, (06): 357-358.
[176]吳文濤,陳光輝,劉新峰,邵福源. 多發性肌炎肌組織中ICAM-1 mRNA的表達[J]. 卒中與神經疾病, 2003, (06): 367-368.
[177]吳文濤,秦衛松,邵福源,陳光輝,劉新峰. 粘附分子在多發性肌炎中的表達[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3, (12): 901-902+905.
[178]周廣怡,劉新峰. 間歇性跛行與缺血性卒中[J]. 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 2003, (05): 371-373.
[179]趙紅梅,劉新峰. 經鼻給藥——有效避開血腦屏障的中樞用藥途徑[J].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 2003, (03): 320-322.
[180]張仁良,劉新峰. 2002年缺血性卒中研究和治療進展[J]. 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 2003, (03): 178-181.
[181]趙紅梅,劉新峰. 腦保護劑——神經營養因子的給藥途徑[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3, (03): 68-70.
[182]劉新峰. 腦血管病神經保護治療的現狀、趨勢及存在問題[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3, (06): 452-455.
[183]王煥明,譚啟富,吳波,劉新峰,印紅霞. 大鼠癲癎持續狀態后海馬神經元凋亡的研究[J]. 醫學研究生學報, 1999, (04): 243-247.
[184]王國平,劉新峰,金泳清. 雙眼葡萄膜-腦膜腦炎1例報告[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1999, (01): 5.
[185]劉新峰,張雋,金泳清,陳光輝. 大鼠美解眠全身型點燃效應癲癇模型的建立[J]. 金陵醫院學報, 1998, (02): 53-56.
[186]劉新峰,金泳清,陳光輝,張雋,吳波. 大鼠美解眠點燃效應的形成與海馬神經元凋亡[J].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 (02): 133-134.
[187]李長來,劉新峰. 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塞療效觀察[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1997, (06): 371.
[188]劉新峰,張雋,金泳清,陳光輝. 大鼠美解眠全身型點燃效應癲癇模型的建立[J]. 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7, (05): 20.
[189]劉新峰,金泳清,陳光輝,吳波,胡蘭萍,馮根寶. 腦缺血再灌流后下丘腦視上核及室旁核加壓素變化的基因機制[J]. 中華醫學雜志, 1997, (07): 58-59.
[190]劉新峰. 腦白質疏松的發病機制[J]. 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 1997, (03): 140-143.
[191]劉新峰,金泳清,陳光輝,高波,張雋. 老年椎基底動脈眩暈的MRI和MRA對比觀察[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1997, (01): 27-28.
[192]陳光輝,劉新峰,金泳清,高波. 表現為脊髓壓迫癥的非霍奇金淋巴病白血病1例報告[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1997, (01): 57.
[193]劉新峰,金泳清,陳光輝,高波,蔡松泉. 椎─基底動脈系統TIA的CT,MRI與臨床研究[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1996, (04): 226-228.
[194]劉新峰,管陽太,金泳清,陳光輝. 33例老年人急性純眩暈的MRI和MRA檢查分析[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1996, (05): 309.
[195]周國慶, 金泳清, 劉新峰. 偏頭痛患者的腦白質損害[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1996, (02): 93.
[196]劉新峰,金泳清,陳光輝,高波. 椎-基底動脈系統TIA的CT、MRI與臨床研究[J]. 金陵醫院學報, 1996, (01): 3-5.
[197]劉新峰,金泳清,周國慶. 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性癲癇[J]. 金陵醫院學報, 1995, (04): 14-16.
[198]劉新峰,金泳清,史蔭綿. 老年期癡呆患者腦脊液神經肽含量的檢測[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1995, (05): 264-266.
[199]劉新峰,金泳清,周國慶. 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性癲癇[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1995, (03): 139-140.
[200]金泳清,劉新峰,馮根寶,胡蘭萍. 抗磷脂抗體與缺血性腦血管病[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1995, (01): 32-34.
[201]劉新峰,金泳清. 加壓素在腦缺血再灌流海馬遲發性神經元損傷中的作用[J]. 解放軍醫學雜志, 1994, (05): 345-347.
[202]胡天志,劉新峰. 急性腦炎型弓形體病1例報告[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1994, (03): 136.
[203]劉新峰,金泳清,徐惠銀. 加壓素和心鈉素在結核性、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患者低鈉血癥形成中的作用[J]. 解放軍醫學雜志, 1994, (03): 19-21.
[204]劉新峰,金泳清. 腦囊蟲病性腦梗塞(附4例報告)[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1994, (03): 170-171.
[205]劉新峰,金泳清,史蔭綿. 老年期癡呆患者腦脊液中神經肽含量的初步觀察[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1994, (01): 20-22.
[206]劉新峰,金泳清. 多發性硬化患者腦脊液中生長抑素含量觀察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1994, (01): 10.
[207]劉新峰. 內皮素與腦血管病[J]. 國外醫學(內科學分冊), 1994, (01): 19-20+26.
[208]劉新峰, 金泳清, 徐惠銀. 老年帕金森病血漿和腦脊液中生長抑素含量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放射免疫學雜志, 1993, (05): 272-273.
[209]劉新峰,金泳清. 腦膜炎患者水電解質平衡失調[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1993, (03): 150-151+191.
[210]劉新峰, 金泳清. 囊蟲性腦梗塞[J]. 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 1993, (03): 144-146.
[211]劉新峰,任群,史蔭綿,林葆城. 神經系統疾病腦脊液中幾種神經肽含量的初步觀察[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1993, (02): 106-107.
[212]劉新峰, 金泳清. 偏頭痛患者血漿和腦脊液中AVP RIA的臨床意義[J]. 放射免疫學雜志, 1993, (02): 68-69+67.
[213]劉新峰, 史蔭綿. 加壓素與神經疾病研究[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1992, (04): 248-249+257.
[214]劉新峰. 青年人帕金森病(附44例臨床分析)[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1992, (03): 178.
[215]劉新峰,史蔭綿,林葆城. 精氨酸加壓素對沙土鼠急性缺血性腦水腫的作用[J]. 基礎醫學與臨床, 1992, (03): 43-47.
[216]劉新峰,史蔭綿. 偏頭痛腦脊液中阿片肽含量觀察[J]. 解放軍醫學雜志, 1991, (06): 467-469.
會議論文:
[1]郝永崗, 資文杰, 楊東, 王懷明, 熊云云, 劉新峰 & 徐格林. (2018). 急性大血管閉塞腦梗死血管內治療后無癥狀性顱內出血對預后的影響. (eds.) 中國介入神經病學大會2018第14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匯編 (pp.34).
[2]王懷明, 郝永崗, 資文杰, 楊東, 徐格林, 熊云云 & 劉新峰. (2018). 急性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性卒中血管內治療成功再通預后不良的早期預測. (eds.) 中國介入神經病學大會2018第14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匯編 (pp.79).
[3]郝永崗, 資文杰, 楊東, 王懷明, 熊云云, 劉新峰 & 徐格林. (2018). 急性大血管閉塞腦梗死血管內治療后無癥狀性顱內出血對預后的影響. (eds.) 2018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pp.65).
[4]蔡洹 & 劉新峰. (2016). 糖尿病與高血壓交互作用對缺血性卒中嚴重程度的影響. (eds.) 華東六省一市第二十三次神經病學學術會議暨2016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pp.196-197).
[5]劉新峰. (2016). 基于綜合評估的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eds.) 華東六省一市第二十三次神經病學學術會議暨2016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pp.36-37).
[6]朱明月, 劉德志, 資文杰 & 劉新峰. (2016). 顳前動脈與急性動脈粥樣硬化性大腦中動脈閉塞患者梗死模式及臨床預后相關性研究. (eds.) 華東六省一市第二十三次神經病學學術會議暨2016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pp.191).
[7]劉新峰. (2016). 基于綜合評估的缺血性腦卒中處理策略. (eds.) 第十二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匯編 (pp.47-50).
[8]郭志良,姜永軍,俞書紅,陳昕,肖露露,殷勤... & 劉新峰. (2015). 應用光學相關斷層成像快速診斷頸動脈支架內血栓一例. (eds.) 中華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 (pp.808).
[9]杜鵑, 蔡乾昆, 徐格林, 劉文華, 殷勤, 馬敏敏 & 劉新峰. (2015). 阿托伐他汀預防顱內支架再狹窄及閉塞的有效性研究. (eds.) 中華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 (pp.245).
[10]杜鵑, 楊昉 & 劉新峰. (2015). 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運動皮層興奮性及運動功能障礙的作用研究——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 (eds.) 中華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 (pp.338).
[11]劉新峰. (2015).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內治療中國指南. (eds.) 中華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 (pp.179-180).
[12]陳響亮,Adrian Wong,葉瑞東,肖露露,王昭君,林穎... & 劉新峰. (2015). 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神經心理學評估. (eds.) 中華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 (pp.785).
[13]劉新峰. (2015). 開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的新時代. (eds.) 第十一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匯編 (pp.41-42).
[14]朱武生, 劉文華 & 劉新峰. (2015).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 (eds.) 第十一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匯編 (pp.60-65).
[15]劉銳, 馬敏敏 & 劉新峰. (2015). 椎動脈支架成形術對椎動脈狹窄患者非局灶性癥狀的作用研究. (eds.) 第十一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匯編 (pp.157).
[16]郭彥勇, 葉民, 呂獻軍, 張正祥, 劉新峰, 徐格林 & 殷勤. (2015). 顱內支架置入圍手術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分析. (eds.) 第十五次中國腦血管病大會2015論文匯編 (pp.382).
[17]劉新峰. (2015). 開啟急性腦梗死早期血管內介入診療的新時代. (eds.) 第十五次中國腦血管病大會2015論文匯編 (pp.81-82).
[18]徐格林, 劉新峰, 朱武生 & 劉文華. (2015). 中國卒中帶. (eds.) 第十五次中國腦血管病大會2015論文匯編 (pp.222-223).
[19]于生元,胡月青,劉新峰,萬琪,周冀英,喬向陽... & 段勁峰. (2014). 都梁軟膠囊預防治療慢性每日頭痛: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 (eds.) 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pp.69).
[20]杜鵑, 楊昉 & 劉新峰. (2014). 197例腦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顱內外動脈狹窄的研究. (eds.) 中華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 (pp.403).
[21]劉新峰. (2014). 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的新視角:時間、團隊與挑戰. (eds.) 中華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 (pp.166-167).
[22]杜鵑, 楊昉 & 劉新峰. (2014). 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卒中后吞咽障礙——一項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eds.) 中華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 (pp.264-265).
[23]范文平,劉文華,聶時南,馬敏敏,韓云飛,代齊良... & 朱武生. (2014). NIHSS評分對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閉塞的預測價值. (eds.) 中華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 (pp.252).
[24]劉新峰. (2014). 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的新視角:時間、團隊與挑戰. (eds.) 第十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33).
[25]曹立平, 張治中, 劉柯婷, 戴敏慧, 劉新峰 & 徐格林. (2014). 血紅素加氧酶-1基因多態性與缺血性卒中臨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 (eds.) 第十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01-102).
[26]孫文 & 劉新峰. (2014). 成年煙霧病患者121例磁敏感序列靜脈血管征的基線特征分析及再發腦血管事件的預測作用. (eds.) 第十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74-175).
[27]吳麗, 姜永軍, 溫琢玉, 徐小惠 & 劉新峰. (2014). VEGF對小鼠卒中后血腦屏障完整性的影響. (eds.) 第十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82-186+23).
[28]劉柯婷, 曹立平 & 劉新峰. (2014). 阿司匹林低反應性與基因多態性的研究回顧. (eds.) 第十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62).
[29]劉新峰. (2014). 急性腦梗死的溶栓和血管內再通治療——在探索中前行. (eds.) 中國腦血管病大會2014論文匯編 (pp.48-50).
[30]杜鵑,蔡乾昆,熊云云,代齊良,邱忠明,徐格林... & 劉新峰. (2014). 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介入治療臨床療效分析. (eds.) 中國腦血管病大會2014論文匯編 (pp.273).
[31]謝怡, 葉瑞東 & 劉新峰. (2014). 人血白蛋白對實驗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認知損害的改善作用及機制研究. (eds.) 中國腦血管病大會2014論文匯編 (pp.189-190).
[32]劉文華, 朱武生, 馬敏敏, 殷勤, 樊小兵 & 劉新峰. (2014). 1例大血管閉塞腦梗死患者急性期治療策略:從靜脈到機械. (eds.) 中國腦血管病大會2014論文匯編 (pp.100-101).
[33]劉新峰. (2013). 急性腦梗死血管介入再通治療的困境與出路. (eds.) 第9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南京論文匯編 (pp.33).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
[34]黃顯軍, 周志明, 朱武生, 劉文華, 徐格林 & 劉新峰. (2013). 軟腦膜側支循環的形成與卒中危險因素關系的研究. (eds.) 第9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南京論文匯編 (pp.139-140).
[35]熊云云,Adrian Wong,Margherita Cavalieri,Reinhold Schmidt,Winnie W.C.Chu,Ka Sing Wong... & Vincent Mok. (2013). 腦卒中伴融合型腦白質病變患者的他汀類藥物治療. (eds.) 2013年全國老年性癡呆與相關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pp.130-131).
[36]劉錫棐, 劉新峰, 王玲玲 & 徐斌. (2012). 小周天功法“督脈入絡腦”學說與經鼻給藥通路密切相關聯. (eds.) 世界醫學氣功學會第五屆醫學氣功學會會員代表會議暨第七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 (pp.108-114+294-302).
[37]朱虹,練學淦,劉新峰,吳江,胡裕效,楊桂芬... & 郭靜. (2011). 18F-FDG PET/CT評估大腦中動脈狹窄對腦代謝的影響初步研究. (eds.) 中華醫學會第九次全國核醫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 (pp.112).
[38]王啟章, 陳茂剛, 李達文, 劉朝來, 徐格林 & 劉新峰. (2011). SP600125對1型糖尿病小鼠頸動脈內皮功能及MCP-1表達的影響. (eds.) 第七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64-165).
[39]劉新峰. (2011).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指南與實踐. (eds.) 第七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39-45).
[40]劉文華,倪冠中,孫文,黃顯軍,馬敏敏,樊新穎... & 劉新峰. (2011). 成年型煙霧病側支循環的分布模式. (eds.) 第七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08-109).
[41]陳紅兵, 洪華, 王瑩, 劉德志, 殷勤 & 劉新峰. (2011). 43例表現為腦梗死的特發性腦動脈夾層血管影像學表現. (eds.) 第七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18-121).
[42]朱武生, 殷勤, 張仁良, 徐格林, 馬敏敏, 樊小兵 & 劉新峰. (2011). 后循環急性腦梗死rt-PA介入溶栓聯合血管再通術的觀察. (eds.) 第17屆世界災難及急救醫學學術會議暨第14次全國急診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pp.821).
[43]劉新峰. (2010). 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疑難病例討論. (eds.) 中華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pp.64).
[44]劉新峰. (2010). 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前沿. (eds.) 第六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25-28).
[45]徐格林 & 劉新峰. (2010). 卒中數據庫建設——南京卒中注冊. (eds.) 第六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52-54).
[46]劉新峰. (2009). 血管再通和血流再現:神經介入的終極目標. (eds.) 第五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23-24).
[47]徐格林, 劉新峰, 張仁良, 殷勤, 樊小兵, 朱武生 & 樊新穎. (2008). 支架置入治療顱外頸動脈狹窄的對照研究. (eds.) 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pp.75-76).
[48]馬敏敏, 胡偉, 徐格林, 樊新穎 & 劉新峰. (2008). 雙源64層CT血管造影在頸內動脈狹窄診斷中的價值. (eds.) 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pp.77).
[49]劉新峰, 樊新穎, 張仁良, 殷勤 & 徐格林. (2008). 顱內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的臨床觀察. (eds.) 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pp.209).
[50]樊新穎, 劉新峰, 馬敏敏 & 徐格林. (2008). 局灶性腦缺血對室管膜下區神經發生的影響. (eds.) 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pp.358).
[51]周志明, 劉新峰, 徐格林, 樊小兵, 殷勤, 張仁良 & 朱武生. (2008). 頸動脈狹窄與認知功能損害和癡呆的關系. (eds.) 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pp.449).
[52]楊冀萍, 劉新峰, 徐格林, 成松明, 王兆露 & 程曦. (2008). 經鼻給予VEGF治療實驗性中風的量效關系. (eds.) 第4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63).
[53]趙雄飛,姚曉峰,張維,趙志茹,徐家萍,任鳳龍... & 劉新峰. (2008). 依達拉奉預防頸動脈高度狹窄支架植入術后的腦過度灌注研究. (eds.) 第4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10-111).
[54]趙雄飛,張維,趙志茹,徐家萍,任鳳龍,張芮娟... & 劉新峰. (2008). 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介入和藥物治療效果的短期隨訪. (eds.) 第4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11-112).
[55]劉新峰,張仁良,殷勤,徐格林,樊小兵,朱武生... & 周志明. (2008). 顱內外動脈狹窄介入治療演示病例資料. (eds.) 第4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20-126).
[56]劉新峰. (2008). 神經血管介入的新進展與新挑戰. (eds.) 第4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19).
[57]徐格林 & 劉新峰. (2008). 卒中注冊在血管介入隨訪中的應用. (eds.) 第4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pp.24-25).
[58]劉錫棐, 劉新峰, 王玲玲 & 徐斌. (2007). 針刺督脈穴與經鼻給藥聯用促進125I-NGF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和“督脈入絡腦”途徑與經鼻給藥通路密切相關的探討. (eds.)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成立20周年暨世界針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匯編 (pp.119-120).
[59]劉錫棐, 劉新峰, 王玲玲 & 徐斌. (2007). 針刺督脈穴位與經鼻給藥聯用促進125I-NGF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和“督脈入絡腦”途徑與經鼻給藥通路密切相關的探討. (eds.) 中國針灸學會針灸文獻專業委員會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 (pp.200-207).
[60]朱武生,石靜萍,劉新峰,張仁良,徐格林,殷勤... & 楊昉. (2006). 腦靜脈血栓形成診斷和治療的臨床分析. (eds.) 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 (pp.95).
[61]徐格林 & 劉新峰. (2006). 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在中國的現狀與展望. (eds.) 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 (pp.95).
[62]裴詠楨, 徐格林, 朱武生 & 劉新峰. (2006).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內外動脈狹窄的年齡分布特征. (eds.) 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 (pp.98).
[63]劉新峰, 馬海涵, 郭芮兵, 徐格林, 張仁良, 吳文濤 & 毛曉薇. (2006). 經鼻通路給予bFGF誘導在體成年大鼠SVZ區神經前體細胞增生和分化. (eds.) 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 (pp.223-224).
[64]徐格林, 劉新峰, 張申寧, 陳開明, 吳文濤, 朱武生 & 張仁良. (2006). 高纖維蛋白原血癥患者使用巴曲酶對腦梗死和TIA的預防作用. (eds.) 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 (pp.343).
[65]劉錫棐,杜建,蔡晶,黃躍東,劉新峰,徐格林... & 藤青. (2006). 康欣膠囊治療老年腎虛血瘀型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系統觀察. (eds.) 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 (pp.376).
[66]劉新峰, 徐格林 & 張媛. (2006). 南京卒中注冊項目的初步研究結果. (eds.) 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 (pp.389-390).
[67]劉新峰. (2006). 神經血管內介入治療——一個值得神經科關注的領域. (eds.) 第二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匯編 (pp.17-19+115).
[68]劉新峰. (2006). 關于顱內外動脈狹窄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術適應證的建議. (eds.) 第二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匯編 (pp.20-22).
[69]范剛啟,王玲玲,徐斌,劉新峰,吳旭,趙楊... & 李繼英. (2006). 針藥結合治療腦血管病研究的系統分析. (eds.) 2006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第十四屆全國針灸學術研討會針藥結合論壇 (pp.171-175).
[70]趙紅梅 & 劉新峰. (2004). 經鼻腔給予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急性腦梗死. (eds.) 中華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pp.147-148).
[71]徐格林, 周國慶, 劉新峰 & 黃遠桂. (2004). N-精氨酸和硝普鈉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 (eds.) 中華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pp.214).
[72]劉新峰, 周國慶 & 徐格林. (2004). 急性缺血性卒中與出血性卒中的危險因素、心臟和動脈病變的對比研究. (eds.) 中華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pp.515).
榮譽獎勵:
1. 2006年,被評為江蘇省醫學領軍人才。
2. 2009年,被評為全軍科技拔尖人才。
3. “十一五”期間,被解放軍總后勤部評為軍隊醫學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4. 2017年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基于腦血管結構與功能評估的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療,排名第1。
5.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腦梗死血管學特征譜的新發現與血運重建治療的新策略,排名第1。
6.2013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腦梗死血運重建的新策略及其機理研究,排名第1。
7.2011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腦卒中血管學病因及臨床干預研究,排名第1。
8.2010年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排名第1。
9.2009年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經鼻給予多肽生長因子救治神經毒劑和腦缺血所致的腦損傷,排名第1。
10.2008年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排名第1。
11.2006年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排名第1。
12.2005年江蘇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1 。
主辦會議:
1.第十一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
2.第十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
3.第九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
4.第八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
5.第七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
6.第六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