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王新超,男,中國黨員,1975年生,安徽霍邱人,農學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茶樹資源與改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才。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7年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農學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
2003年6月畢業于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茶學專業,獲農學碩士學位。
2008年9月進入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茶學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
培訓情況:
先后培訓茶農和企業員工200多人次。
研究方向:
1. 茶樹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
2. 基于系統生物學的茶樹抗逆(非生物或生物逆境脅迫)和芽休眠機理研究。
3. 基于全基因組測序的茶樹功能基因發掘與育種利用。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以上課題5項,作為主要研究骨干參加過近40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的研究工作,F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浙江省農業新品種(茶樹)選育重大專項子課題和浙江省“三農六方“課題各1項,參與現代農業(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研究工作。
1. 基于轉錄組學的茶樹冷馴化機制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2010-04-30。
2. 優質、高效、特色茶樹新品種選育與示范推廣,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2010-09-20。
科研成果:
1. 在核心期刊(包括SCI期刊)發表論文70多篇,參編著作4部,國家發明專利7個,參與制定有關茶樹品種國際標準、農業行業標準5個,作為主要選育人育成國家級和省級品種各1個,4個新品系參加第5輪國家區試。
2. 獲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3項。
3. 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2項。
4.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項目的資助下,瞄準茶樹抗寒性機制這一突破點,運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手段,全面研究了茶樹在整個冷馴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變化,用系統生物學的手段來深入揭示茶樹冷馴化誘導抗寒性的機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專心研究,在該領域取得了較好的進展,找到了2條與茶樹抗寒關系密切的調控路徑,發掘了一大批與茶樹抗寒相關的基因信息,為今后茶樹抗寒育種打下理論基礎。另外,篩選出的4個新品系正在參加第五輪全國區試,13個新品系正在進行品系比較試驗,一批抗寒性較好的育種材料正在實驗中,為未來抗逆性良好的品種推出做好了儲備。
5. 發現生長素與茶樹越冬腋芽休眠與萌發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茶樹的芽休眠是受多個基因網絡共同調控的結果,這些基因分別行使不同的功能。如今正帶領科研團隊,對一些關鍵基因進行功能研究,期望找到控制芽休眠與萌發的“關鍵開關”,只要打開這個“開關”,猶如點亮“一盞明燈”,便能喚醒一顆顆沉睡休眠的芽頭,為早生品種的選育提供理論支持。
6. 作為主要完成人選育的黃化突變品種“中黃1號”,經過單株鑒定、擴繁、品系比較試驗等育種程序,歷時15年艱辛選育,終于獲得省級認定,成為省級優良品種。該品種芽頭鵝黃,制成的茶葉外形綠透金黃,嫩(栗)香持久,滋味鮮醇,葉底嫩黃鮮亮,呈現“三黃”特色,品質優異,適應性好、抗逆性強,克服了常規白黃化品種抗逆性差、難于管理的弊端,一經育成,就得到了廣泛關注。
7. 精心選擇了當地浙江九遮茶葉、九黃茶葉、紫凝茶葉等企業基地作為示范點,以點帶面,先后培訓茶農和企業員工200多人次,擴大“中黃1號”的影響力,也初步形成了黃茶產業帶。同時,與當地技術人員一道,經過大量試驗,總結出了適合“中黃1號”的加工工藝,出來的黃茶品質獨特、色黃形美,黃茶每斤的均價都在2000-6000元,各地客商絡繹不絕,產品供不應求,年均帶動當地新增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
8. 先后針對磚茶氟含量超標的問題,進行了低氟品種篩選,并往返四川、湖北等磚茶主產區多次,進行示范推廣,篩選的低氟品種可以明顯降低磚茶的氟含量,為解決民族地區磚茶氟含量超標問題做出貢獻。同時,在浙江、四川、貴州、重慶、陜西、湖北等地建立了20多個示范點,在綠茶主產區推廣中茶108、中茶302等新品種,累計產生經濟效益3億多元,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茶樹良種化率提高和經濟效益提升,促進茶農增收致富。
發明專利:
1 一種茶樹表達序列標簽構成的基因芯片【中國專利】陳亮;馬春雷;姚明哲;王新超;金基強 2010-08-27 2011-01-12
2 一種檢測茶樹次生代謝相關基因表達信息的cDNA芯片 【中國專利】 陳亮;馬春雷;姚明哲;王新超;金基強 2010-08-27 2011-01-12
3 茶樹熱激蛋白特異表達序列標簽及其生物芯片 【中國專利】 楊亞軍;陳亮;趙麗萍;王新超 2003-12-18 2004-12-08
4 茶樹β-淀粉酶特異表達序列標簽及其生物芯片 【中國專利】 陳亮;姚明哲;高其康;王新超 2003-12-18 2004-12-08
5 以茶多酚為原料制備茶褐素的方法 【中國專利】 陳小強;王新超;成浩;葉陽 2009-10-29 2010-04-21
6 茶樹1-氨基環丙烷-1-羧酸氧化酶特異表達序列標簽及其生物芯片 【中國專利】 陳亮;王新超;趙麗萍;高其康 2003-12-18 2004-12-08
7 茶樹亞硝酸鹽還原酶表達序列標簽及其生物芯片 【中國專利】 陳亮;伍炳華;王新超;趙麗萍 2003-12-18 2004-12-08
在核心期刊(包括SCI期刊)發表論文7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40余篇,參編著作4部。
出版專著:
1. 《茶樹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陳亮,虞富蓮,楊亞軍,王新超,姚明哲,趙麗萍,周健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代表性英文論文:
1. Wang X, Hao X, Ma C, Cao H, Yue C, Wang L, Zeng J, Yang Y.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between winter dormant and sprouting axillary buds in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by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Tree Genetics & Genomics, 2014, 10:149-1159
2. Wang L, Wang X*, Yue C, Cao H, Zhou Y, Yang Y*. Development of a 44K custom oligo microarray using 454 pyrosequencing data for large-scale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amellia sinensis.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14,174:133-141
3. Yue C, Cao H, Wang L, Zhou Y, Hao X, Zeng J, Wang X*, Yang Y*.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ea plant aquaporin (AQP) gene family.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4, 83: 65-76
4. Wang L, Yue C, Cao H, Zhou Y, Yang Y*, Wang X*. Biochemical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es of a novel chlorophyll-deficient chlorina tea plant cultivar. BMC Plant Biology, 2014, 14:352
5. Wang X C, Zhao Q Y, Ma C L, Zhang Z H, Cao H L, Kong Y M, Yue C, Hao XY, Chen L, Ma J Q, Jin J Q, Li X and Yang Y J. Global transcriptome profiles of Camellia sinensis during cold acclimation. BMC Genomics,2013,14,415
6. Wang X C, Chen L, Ma C L, Yao M Z, Yang Y J. Genotypic variation of beta-carotene and lutein contents in tea germplasms,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2010, 23(1):9-14
代表性中文論文:
2015
1 “中茶108”配套栽培技術研究 章志芳; 楊素娟; 王新超; 曾建明; 楊亞軍 中國茶葉 2015/10/15
2 冷馴化不同階段茶樹DNA甲基化模式的變化 優先出版 周艷華; 曹紅利; 岳川; 王璐; 郝心愿; 王新超; 楊亞軍 作物學報 2015/5/4
3 茶樹DNA甲基轉移酶基因CsDRM2的克隆及表達分析 周艷華; 曹紅利; 岳川; 王璐; 郝心愿; 王新超; 楊亞軍 茶葉學報 2015/3/15
4 茶樹生長素受體基因CsTIR1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曹紅利; 岳川; 周艷華; 王璐; 郝心愿; 曾建明; 楊亞軍; 王新超 茶葉科學 2015/2/15
2014
5 茶樹葉綠素合成相關基因克隆及在白葉1號不同白化階段的表達分析 優先出版 馬春雷; 姚明哲; 王新超; 金基強; 馬建強; 陳亮 作物學報 2014/11/18
6 幾個葉色突變茶樹品種的DNA分子指紋圖譜構建 周艷華; 張成才; 王璐; 王新超 中國茶葉 2014/11/15
7 茶樹谷胱甘肽還原酶基因CsGRs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優先出版 岳川; 曹紅利; 周艷華; 王璐; 郝心愿; 王新超; 楊亞軍 中國農業科學 2014/8/19
8 茶樹bZIP轉錄因子基因CsbZIP1的克隆與表達定位 優先出版 曹紅利; 岳川; 周艷華; 王璐; 郝心愿; 楊亞軍; 王新超 作物學報 2014/5/16
2013
9 茶樹膽堿單加氧酶CsCMO的克隆及甜菜堿合成關鍵基因的表達分析 曹紅利; 岳川; 郝心愿; 王新超; 楊亞軍 中國農業科學 2013/8/1
10 茶樹甜菜堿醛脫氫酶基因(CsBADH1)的全長cDNA克隆與表達分析 曹紅利; 郝心愿; 岳川; 馬春雷; 王新超; 楊亞軍 茶葉科學 2013/4/15
11 四個茶樹品種的氟吸收累積特性比較研究 石元值; 王新超; 方麗; 章志芳; 楊亞軍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3/3/25
12 茶樹赤霉素受體基因CsGID1a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優先出版 岳川; 曾建明; 曹紅利; 郝心愿; 章志芳; 王新超; 楊亞軍 作物學報 2013/1/28
13 茶樹生長素響應因子基因CsARF1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優先出版 郝心愿; 曹紅利; 楊亞軍; 王新超; 馬春雷; 肖斌 作物學報 2013/1/4
2012
14 生長素相關基因在茶樹腋芽冬季休眠不同生長階段的表達分析 王新超; 馬春雷; 楊亞軍; 曹紅利; 郝心愿; 金基強 茶葉科學 2012/12/15
15 茶樹中植物激素研究進展 岳川; 曾建明; 章志芳; 王新超; 曹紅利 茶葉科學 2012/10/15
16 植物抗寒相關轉錄因子研究進展 曹紅利; 岳川; 王新超; 楊亞軍 江蘇農業學報 2012/8/31
17 bZIP轉錄因子與植物抗逆性研究進展 曹紅利; 岳川; 王新超; 楊亞軍 南方農業學報 2012/8/15
18 茶樹2個MYB轉錄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表達分析 馬春雷; 姚明哲; 王新超; 金基強; 陳亮 林業科學 2012/3/15
19 茶樹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CsCDK)基因cDNA全長克隆與分析 王新超; 馬春雷; 楊亞軍; 金基強; 馬建強; 曹紅利 園藝學報 2012/2/25
20 高等植物赤霉素代謝及其信號轉導通路 岳川; 曾建明; 曹紅利; 王新超; 章志芳 植物生理學報 2012/2/20
21 茶樹肌動蛋白基因(CsActin1)全長cDNA克隆與生物信息學分析 楊亞軍; 王新超; 馬春雷 植物研究 2012/1/15
2011
22 茶樹細胞周期蛋白基因的克隆與表達 王新超; 楊亞軍; 馬春雷; 金基強; 馬建強; 曹紅利 西北植物學報 2011/12/15
23 茶樹生長素抑制蛋白基因CsARP1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王新超; 馬春雷; 楊亞軍; 姚明哲; 金基強 核農學報 2011/10/20
24 早生優質綠茶新品種‘中茶302’ 楊亞軍; 楊素娟; 曾建明; 王玉書; 陳亮; 王新超 園藝學報 2011/9/25
25 多年生植物的芽休眠及調控機理研究進展 王新超; 馬春雷; 楊亞軍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11/8/25
26 影響綠茶季節間品質差異的生化因子探析 王新超; 馬春雷; 姚明哲; 金基強; 楊亞軍 西北植物學報 2011/6/15
27 利用DDRT-PCR分析茶樹冬季冷馴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差異 梅菊芬; 湯茶琴; 徐德良; 王新超 熱帶作物學報 2011/4/25
28 利用基因芯片篩選茶樹芽葉紫化相關基因 馬春雷; 姚明哲; 王新超; 金基強; 陳亮 茶葉科學 2011/2/15
29 中茶111等四個優質、高產、早生茶樹新品系的選育研究 陳亮; 姚明哲; 金基強; 王新超; 馬春雷; 虞富蓮 中國茶葉 2011/2/15
2010
30 利用EST-SSR標記研究適制綠茶與烏龍茶品種的遺傳多樣性與遺傳結構 吳曉梅; 姚明哲; 馬春雷; 王新超; 陳亮 茶葉科學 2010/6/15
31 廣西茶樹資源生化成分多樣性分析 王新超; 陳亮; 楊亞軍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0/5/16
32 茶樹休眠芽與萌動芽抑制消減雜交文庫的構建與初步分析 王新超; 楊亞軍; 陳亮; 馬春雷; 姚明哲 茶葉科學 2010/4/15
33 茶樹簡化EcoTILLING技術的建立 金基強; 陳亮; 姚明哲; 王新超; 馬春雷 茶葉科學 2010/2/15
2009
34 超高壓提取綠茶汁的初步研究 陳小強; 章銀軍; 李學鵬; 葉陽; 成浩; 王新超 農業工程學報 2009/12/30
35 ISSR和EST-SSR標記在檢測中國、日本和肯尼亞茶樹品種遺傳多樣性上的比較分析 姚明哲; 陳亮; 馬春雷; 王新超; 梁月榮 分子植物育種 2009/9/28
36 利用EST-SSR分析江北茶區茶樹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 姚明哲; 劉振; 陳亮; 王新超; 馬春雷; 梁月榮 茶葉科學 2009/6/15
37 基于EST-SSR的福建地區茶樹資源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系分析 劉振; 姚明哲; 王新超; 陳亮 中國農業科學 2009/5/10
38 中國茶樹初級核心種質取樣策略研究 王新超; 劉振; 姚明哲; 馬春雷; 陳亮; 楊亞軍 茶葉科學 2009/4/15
39 植物關聯分析的研究進展及其在茶樹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上的應用前景 喬婷婷; 姚明哲; 周炎花; 馬春雷; 王新超; 陳亮; 楊亞軍 中國農學通報 2009/3/20
40 茶樹β-葡萄糖苷酶和β-櫻草糖苷酶基因表達差異分析 陳亮; 趙麗萍; 馬春雷; 王新超; 姚明哲 園藝學報 2009/1/25
41 我國苦茶資源主要生化成分的鑒定評價(英文) 王新超; 姚明哲; 馬春雷; 陳亮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12/15
2008
42 福建武夷山地區茶樹種質的茶橙癭螨抗性變異及高抗優質資源的發掘 姚明哲; 郭華偉; 王新超; 肖強; 陳亮 中國農學通報 2008/9/5
43 我國苦茶資源主要生化成分的鑒定評價 王新超; 姚明哲; 馬春雷; 陳亮 中國農學通報 2008/6/5
44 mRNA差異顯示技術在植物學領域的應用 王新超; 梅菊芬; 楊亞軍 浙江農業學報 2008/3/25
45 基于EST-SSR的西南茶區茶樹資源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系分析 劉振; 王新超; 趙麗萍; 姚明哲; 王平盛; 許玫; 唐一春; 陳亮 分子植物育種 2008/2/15
46 安吉白茶正常與白化葉片基因表達差異的初步研究 王新超; 趙麗萍; 姚明哲; 陳亮; 楊亞軍 茶葉科學 2008/2/15
2007
47 茶樹冷馴化過程中基因表達差異的初步分析 梅菊芬; 王新超; 楊亞軍; 黎星輝 茶葉科學 2007/11/5
48 我國茶樹無性系品種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系的ISSR分析 姚明哲; 陳亮; 王新超; 趙麗萍; 楊亞軍 作物學報 2007/4/12
2006
49 茶樹基因芯片的研制和初步應用 趙麗萍; 高其康; 陳亮; 王新超; 姚明哲 茶葉科學 2006/9/15
50 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茶葉中β-胡蘿卜素含量 王新超; 陳亮; 趙麗萍; 馬春雷; 張亞麗; 梅菊芬; 姚明哲 中國農學通報 2006/9/5
51 植物氮素營養基因型差異研究進展 王新超; 陳亮; 楊亞軍; 姚明哲; 趙麗萍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6/7/30
52 天然胡蘿卜素開發利用狀況和設想 王新超; 楊亞軍; 陳亮; 姚明哲; 趙麗萍 廣西植物 2006/5/30
53 茶樹新梢不同葉片中β-葡萄糖苷酶和β-櫻草糖苷酶基因表達的實時定量PCR分析 趙麗萍; 陳亮; 王新超; 姚明哲 茶葉科學 2006/3/15
2005
54 優質紅碎茶資源的鑒定與篩選 王新超; 許玫; 陳亮; 楊亞軍; 姚明哲; 虞富蓮; 王平盛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05/9/30
55 茶樹氮素利用效率相關生理生化指標初探 王新超; 楊亞軍; 陳亮; 阮建云 作物學報 2005/7/25
56 利用15N標記研究不同品種茶樹氮肥利用率差異 王新超; 楊亞軍; 陳亮; 吳偉 福建茶葉 2005/3/30
57 低溫對茶樹葉片膜脂脂肪酸和蛋白質的影響 楊亞軍; 鄭雷英; 王新超 亞熱帶植物科學 2005/3/30
2004及以前
58 構建茶樹資源核心種質的設想 王新超; 楊亞軍; 陳亮; 姚明哲 亞熱帶植物科學 2004/12/30
59 茶樹谷氨酸合酶的提取與活性測定 王新超; 楊亞軍; 陳亮 中國茶葉 2004/10/25
60 冷馴化和ABA對茶樹抗寒力及其體內脯氨酸含量的影響 楊亞軍; 鄭雷英; 王新超 茶葉科學 2004/9/30
61 茶樹ISSR-PCR反應體系的建立 姚明哲; 王新超; 陳亮; 楊亞軍 茶葉科學 2004/9/30
62 不同品種茶樹氮素效率差異研究 王新超; 楊亞軍; 陳亮; 阮建云 茶葉科學 2004/6/30
63 茶樹抗性育種研究現狀 王新超; 楊亞軍 茶葉科學 2003/12/25
64 茶樹營養遺傳育種學發展前景 王新超; 楊亞軍 中國茶葉 2002/6/25
會議論文:
1 中國茶樹種質資源生物堿多樣性的初步研究 金基強; 喬婷婷; 周炎花; 馬春雷; 姚明哲; 王新超; 陳亮 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10-11-02
2 利用基因芯片篩選茶樹芽葉紫化相關基因 馬春雷; 姚明哲; 王新超; 金基強; 陳亮 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10-11-02
3 利用DDRT-PCR分析茶樹冬季冷馴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差異 梅菊芬; 湯茶琴; 王新超 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10-11-02
4 影響綠茶季節間品質差異的生化因子探析 王新超; 馬春雷; 姚明哲; 陳亮; 楊亞軍 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10-11-02
5 基于生產區劃和表型數據構建中國茶樹初級核心種質 王新超; 陳亮; 楊亞軍; 姚明哲; 馬春雷 2009年中國茶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9-09-26
6 高含量β-胡蘿卜素茶樹資源的初步篩選 王新超; 陳亮; 馬春雷; 張亞麗; 梅菊芬; 趙麗萍; 姚明哲 第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6-09
7 茶樹基因芯片的研制和初步應用 趙麗萍; 高其康; 陳亮; 王新超; 姚明哲 第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6-09
8 茶樹新梢不同葉片中β-葡萄糖苷酶和β-櫻草糖苷酶基因表達的實時定量PCR分析 趙麗萍; 陳亮; 王新超; 姚明哲 長三角現代植物生物學與農業專題論壇論文集 中國會議 2005-10
9 茶樹品種間氮素效率差異機制的初步研究 王新超; 楊亞軍; 陳亮; 阮建云 中國茶葉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暨2004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4-10
學術交流:
1. 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10-11-02
2. 2009年中國茶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9-09-26
3. 第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6-09
4. 長三角現代植物生物學與農業專題論壇論文集 中國會議 2005-10
5. 中國茶葉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暨2004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4-10
11月28日,由云南省科協、云南省農業廳主辦,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承辦的第四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暨生物種業發展論壇茶葉咖啡分論壇在西雙版納勐海舉行。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西雙版納州科協、西雙版納州農業局、西雙版納州生物產業辦、西雙版納州種子管理站、普洱市科協、普洱市茶樹良種場、普洱市咖啡產業發展辦公室、臨滄市茶葉科學研究所、德宏州茶葉技術推廣站、保山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工作站、雀巢(中國)有限公司、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云南)、云南愛伲農牧集團、西雙版納共語咖啡發展有限公司、普洱市宏基咖啡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等30余家省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的95位專家、學者、科技工作者和企業人士共聚一堂,深入研討國內外茶葉、咖啡生物種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和進展,為云南省茶葉、咖啡生物種業發展大計建言獻策。
論壇中,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王新超博士、雀巢(中國)有限公司農藝部首席農藝師侯家志、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劉本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劉杰博士分別作了題為《茶樹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的現狀、挑戰與趨勢》、《咖啡品種在中國》、《云南茶樹資源、品種研究現狀及展望》和《分子技術在咖啡品種上的運用前景》報告。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劉本英、普洱市咖啡產業發展辦公室副主任劉標分別主持召開了《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種業問題》、《咖啡產業發展中的種業問題》咨詢交流座談會,深入探討了云南省茶葉、咖啡產業發展急需突破的領域,提出了云南省茶葉、咖啡產業生物種業發展的新方向、新目標和新期待,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來源:勐?h茶葉技術服務中心 2014/12/4
為進一步推動浙江省十縣五十萬畝茶產業升級轉化工程項目“現代茶園新特品種應用與示范”課題,2014年9月19日,在縉云縣農業局的組織下,在溶江鄉舉辦了“縉云黃茶栽培與加工培訓班”,65名茶葉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參加了培訓。在培訓班上溶江鄉鄉長劉靈富代表縉云,對茶葉專家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作了重要講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王新超博士、副研究員及縉云縣茶葉技術顧問白堃元研究員(時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等2名專家到縉云縣“傳經送寶”。在培訓會上,專家們重點對縉云黃品種、中黃1號品種及黃茶苗期栽培技術要點進行了介紹。在專家的精彩授課下,學員們聽的非常認真,收獲非常大,不但豐富了知識,提高了自己的科技水平,而且學到了不少“拿回去就能用的”知識和技巧。
由于縉云黃茶具有“三黃透三綠”的獨特品質,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縣委縣政府下決心把縉云黃茶作為當前主推的一個新品種,今年還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縉云黃茶發展的政策,全力打造“縉云黃茶”品牌,從而掀起廣大茶農種植黃茶的高潮,縉云黃茶將會成為我縣茶葉新一輪的經濟增長點。
來源:中國太子參網 2014-09-23
6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建明、茶葉專家王新超在樂山市農業局多經站站長孫道倫陪同下,蒞臨犍為考察茉莉花茶產業發展情況。
專家一行首先考察了犍為茉莉花發展情況,參觀了位于清溪踏水村的中華茉莉種質園,對種質園內的稀有品種進行了一一鑒賞,對每個茉莉花品種的特性、用途進行了詢問,發出了由衷的感嘆:茉莉花品種最多當屬犍為。對犍為茉莉花種植規模、分布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在羅城鐵山,專家一行查看了鐵山春茶葉有限公司投資3000多萬新建茶葉基地建設現場,對臺土的構筑、作業道布局、水利設施建設等情況進行了詳細了解,曾建明對治理草害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專家一行對犍為發展茉莉花茶產業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認為犍為茉莉花品種多、茉莉花種植面積大、茶園建設標準高、業主開發帶動作用大,加上犍為政府實實在在的主導,茉莉茶產業前途無量。并表示將把新品種茶介紹到犍為推廣,為犍為茉莉茶產業發展添磚加瓦。
來源:四川省農業廳 2014-07-01
2014年5月26日,應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簡稱云南省茶葉所)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王新超博士、湖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黃安平博士等一行6人到云南省茶葉所進行學術交流,云南省茶葉所劉本英研究員、汪云剛研究員等40余名科技人才參加了交流會。在學術交流會上,王新超博士做了“茶樹抗寒機制研究——從表型到本質”學術報告,從生理學和分子機制闡述了茶樹抗寒育種及其早期鑒定的研究進展。黃安平博士做了“茶樹-茶刺蛾-棒須刺蛾寄蠅間化學通訊研究”學術報告,從茶樹、害蟲、天敵三者間關聯探討了茶樹化學生態防控的研究動態。通過這次學術交流,我所科技人員對茶樹抗寒及茶樹-害蟲-天敵間化學通訊研究有了深刻了解,為今后我所擴寬研究領域,實現跨領域、跨學科合作研究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來源: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2014-5-27
為了活躍全所的學術氛圍,拓展科技人員的科研視野,促進本所與外地所的相互了解與溝通。安徽茶葉所特邀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王新超博士開展學術報告會。
王博士的報告主要圍繞國家基金的申報和茶樹遺傳育種研究展開,報告內容深入淺出,精彩紛呈,參會科技人員積極與王博士交流,場面生動活潑,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學術交流活動由茶葉所所長廖萬有研究員主持,他要求全體科技人員要認真鉆研專業,瞄準各專業學術前沿研究動態,潛心積累,科技人員要利用學術交流這個平臺互相討論,互相提高,形成茶葉所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
安徽茶葉所副所長張必樺、丁勇,及茶葉所20余名在職科技人員參加了此次學術交流會。
來源:中國好茶網 2014-04-06
榮譽獎勵:
1. 2005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才。
2. 2011年入選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十二五”后備人才。
3. 2013年獲得中國茶葉學會青年科技獎。
4. 2014年度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5. 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3項。
6. 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2項。
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天臺九遮茶葉公司和天臺縣林業特產技術推廣站聯合選育的特異茶樹新品種“中黃1號”通過浙江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新品種認定。
“中黃1號”茶樹新品種來源于天臺縣當地茶樹群體種的自然黃化突變體,經過單株鑒定、擴繁、品系比較試驗等育種程序,歷時15年選育而成。該品種春季新梢鵝黃色,顏色鮮亮,夏秋季新梢亦為淡黃色,成熟葉及樹冠下部和內部葉片均呈綠色,1年生扦插苗為黃色。芽葉茸毛少,發芽密度較高,持嫩性較好。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7.1%,茶多酚13.3%,咖啡堿3.3%,水浸出物43.3%(干重),內含物配比協調。制成的茶葉外形色綠透金黃,嫩(栗)香持久,滋味鮮醇,葉底嫩黃鮮亮,特色明顯,品質優異。該品種克服了一般黃化或白化品種適應性差、抗逆力弱的缺陷,抗寒、抗旱能力明顯高于其它黃化或白化品種,與普通綠茶品種相當,適應性強,易于栽培管理,有很大推廣潛力。
“中黃1號”的育成,豐富了我國茶樹品種的類型,為生產特色茶葉新產品提供了品種基礎。目前,該品種已在浙江、四川、貴州等地開始推廣。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2014-01-02
茶樹越冬芽休眠機理研究獲得新突破
茶樹越冬芽進入休眠狀態,是茶樹抵御冬季環境逆境的一種適應性能力,對于茶樹的年周期生長具有重要意義。近日,我所楊亞軍研究團隊在茶樹越冬芽休眠與萌發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選取特早生品種“龍井43”和晚生品種“政和大白茶”為研究材料,構建了2個品種的正反向抑制消減雜交文庫。2對文庫共獲得差異表達獨立基因(unigene)1287條,這些基因涉及到逆境響應、水分代謝、細胞周期調控、能量代謝、植物激素響應等諸多方面,組成復雜的調控網絡。研究還發現,休眠芽文庫中表達的基因數量遠遠少于萌動芽文庫,而且休眠芽文庫中抵抗逆境的基因比例遠高于萌動芽文庫。這些研究結果為今后揭示茶樹逆境響應、萌發期的早晚提供了研究基礎。相關研究結果在《Tree Genetics & Genomes》發表。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改良中心 2014-06-09
——記中國農科院茶葉所研究員王新超
王新超,男,中共黨員,研究員,1975年10月出生,安徽霍邱人。2003年進入茶葉研究所工作,一直從事茶樹育種工作。在核心期刊(包括SCI期刊)發表論文7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個,參與制定有關茶樹品種國際標準、農業行業標準5個,作為主要選育人育成國家級和省級品種各1個,4個新品系參加第5輪國家區試。先后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3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2項。2005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才,2011年入選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十二五”后備人才,2013年獲得中國茶葉學會青年科技獎。2014年度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王新超(右一)
在茶香遍野、茶農豐收的時候,在茶人品茗、茶友論道那一刻,可曾知道,在這“一片茶葉”的背后卻有著一些精彩動人的故事,有著一群默默奉獻的茶樹育種隊伍。
王新超就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時間如梭,掐指一算,他進入茶葉所已有12個年頭,這些年奮戰在科研一線,一直從事著茶樹種質資源、遺傳育種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和新品種示范推廣工作。說起育種,這是一項艱辛漫長的工作,但也是茶學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選育一個茶樹優良品種需要十幾、二十年,甚至更久,但良種在茶葉生產增值的各項技術因素中要占30%~40%。正是優良新品種為我國六大茶類、數千個茶葉品類提供了可靠的質量保障。
瞄準產業需求,精心培育抗凍抗逆新品種
茶農們都喜歡發芽早的良種,因為這樣的春茶可以提前上市,經濟效益好。但是,三月天,娃娃臉,說變就變,遇到“倒春寒”,茶農一年的收入便打了水漂。據統計,僅浙江省茶葉每年因凍害損失數以億計,這也是茶產業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每當他看到凍害災情,他的心情和茶農一樣難過,他深知這意味著什么?以茶為生的茶農,茶葉沒了收入,也許就意味著孩子學費、醫病藥費、家庭生活費沒了著落……作為茶樹育種的專家,他深感責任重大,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選育出一批抗凍、抗逆、高效、優質的茶樹品種,減少老百姓的損失。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項目的資助下,他瞄準茶樹抗寒性機制這一突破點,運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手段,全面研究了茶樹在整個冷馴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變化,用系統生物學的手段來深入揭示茶樹冷馴化誘導抗寒性的機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專心研究,在該領域取得了較好的進展,找到了2條與茶樹抗寒關系密切的調控路徑,發掘了一大批與茶樹抗寒相關的基因信息,為今后茶樹抗寒育種打下理論基礎。另外,篩選出的4個新品系正在參加第五輪全國區試,13個新品系正在進行品系比較試驗,一批抗寒性較好的育種材料正在實驗中,為未來抗逆性良好的品種推出做好了儲備?梢灶A計,在不遠的將來,將會有一批抗寒性強的茶樹品種相繼推廣種植。
攀登科學高峰永無止境,他在做好抗寒育種同時,又帶領他的團隊,努力探尋如何讓冬天休眠的茶芽更早的萌動?選育出更早的良種,讓茶農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為了找到其中的奧妙,他從控制芽頭休眠與萌發的機理著手,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在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大量的試驗之后,他驚奇的發現,生長素與茶樹越冬腋芽休眠與萌發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茶樹的芽休眠是受多個基因網絡共同調控的結果,這些基因分別行使不同的功能。如今,他正在帶領科研團隊,對一些關鍵基因進行功能研究,期望找到控制芽休眠與萌發的“關鍵開關”,只要打開這個“開關”,猶如點亮“一盞明燈”,便能喚醒一顆顆沉睡休眠的芽頭,為早生品種的選育提供理論支持。為此,他仍在不遺余力、孜孜以求。
深入田間地頭,不遺余力促進茶農增收致富
早在2003年3月,根據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倡導和省委、省政府的決定,浙江省就開展科技特派員制度試點工作,如今已有十多年,這一制度不斷完善和優化,特派員深入基層,推廣新技術、建立示范點、服務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已經成為農村科技體制改革突破口,受到各方的關注和支持肯定,這些科技特派員也被農民群眾譽為“永遠不走的特派員”,而他就是特派員隊伍中一員,被派往浙江天臺縣。
在科研之余,他經常深入天臺的田間地頭開展培訓,指導生產,制定規劃,服務產業。作為主要完成人選育的黃化突變品種“中黃1號”,經過單株鑒定、擴繁、品系比較試驗等育種程序,歷時15年艱辛選育,終于獲得省級認定,成為省級優良品種。該品種芽頭鵝黃,制成的茶葉外形綠透金黃,嫩(栗)香持久,滋味鮮醇,葉底嫩黃鮮亮,呈現“三黃”特色,品質優異,適應性好、抗逆性強,克服了常規白黃化品種抗逆性差、難于管理的弊端,一經育成,就得到了廣泛關注。
“中黃1號”作為自己選育的品種,就像自己撫養長大的孩子一樣,對它的脾氣、品性了然于胸。在向茶農推廣新品種時,自己對品種特點、種植方式、注意事項,樣樣都說的清清楚楚,老百姓也都聽的明明白白。由于茶樹是多年生經濟作物,種下去3-5年才有收獲,如果品種選錯,后續風險極高,這方面失敗的例子舉不勝數。但是,通過他這樣仔細深入的講解和培訓,讓茶農根據個人需求科學引種,而不是盲目跟風,有效避免了這種風險。
在服務茶農之外,他也加班加點,幫助天臺縣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以打造“天臺黃茶”區域品牌為抓手,促進全縣茶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服務當地茶產業發展。他精心選擇了當地浙江九遮茶葉、九黃茶葉、紫凝茶葉等企業基地作為示范點,以點帶面,先后培訓茶農和企業員工200多人次,擴大“中黃1號”的影響力,也初步形成了黃茶產業帶。同時,他與當地技術人員一道,經過大量試驗,總結出了適合“中黃1號”的加工工藝,出來的黃茶品質獨特、色黃形美,黃茶每斤的均價都在2000-6000元,各地客商絡繹不絕,產品供不應求,年均帶動當地新增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
除特派員工作之外,作為茶葉育種的國家隊,他不僅服務浙江,也面向全國。他先后針對磚茶氟含量超標的問題,進行了低氟品種篩選,并往返四川、湖北等磚茶主產區多次,進行示范推廣,篩選的低氟品種可以明顯降低磚茶的氟含量,為解決民族地區磚茶氟含量超標問題做出貢獻。同時,在浙江、四川、貴州、重慶、陜西、湖北等地建立了20多個示范點,在綠茶主產區推廣中茶108、中茶302等新品種,累計產生經濟效益3億多元,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茶樹良種化率提高和經濟效益提升,促進茶農增收致富。作為四川廣元市的科技幫扶工作者,他承接了作為浙江省功勛特派員--白堃元老教授的工作。這里推廣黃茶品種的起點高、責任大、任務重,但他依然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默默的在為育種事業、為產業發展貢獻青春、揮灑汗水。他相關的事跡也先后被茶行業媒體、科技金融時報等多家媒體報導。
敢于擔當負責 恪盡職守做好管理工作
除科研與技術服務外,他還身兼數職。作為一名黨支部副書記,他積極學習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做政治的明白人,自覺踐行“三嚴三實”的各項要求,帶頭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真正做到了心系群眾、熱愛群眾、服務群眾。
身為茶樹資源與改良研究中心副主任,自任職以來,承擔著學科與團隊建設、實驗室管理、基地管理等管理工作。作為我所青年科技論壇執行小組組長,他也勇挑重擔,在他的積極謀劃、溝通聯絡下,僅2014年就邀請國內外10多位專家來所做學術報告,極大活躍了我所的學術氛圍。
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引人入勝,而這片樹葉背后的故事也精彩動人。他在茶業這條人生路上,不辭辛苦、風雨兼程。唐朝詩人元稹在《賦茶》中寫到:“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古人用此話來形容對茶葉的喜愛,而他用“夜后、晨前”的操勞來詮釋著他對茶樹育種事業的執著和熱愛。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2015-07-03
我于2003年碩士畢業后進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工作,從事茶樹遺傳育種研究。作為一名科研新兵,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一些稍微大一點的計劃類項目,很難落到像我這樣的年輕人頭上。那時,只能根據專家的研究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很難建立起自己的研究興趣和研究方向。而且茶樹育種作為一種周期長、基礎研究薄弱的學科,應用類的項目申報也非常困難。所以,當時的我,對研究方向很迷茫,對于申報項目也沒有積極性。
好在單位的領導很關注年輕人的成長,鼓勵我申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推薦的理由就是基金項目評審公平、扶持年輕人、支持創新。說實話,當時很沒有信心,一是因為沒有很好的研究資歷,二是沒有很好的研究基礎。但在領導的鼓勵下,2005年,針對我省“安吉白茶”這一特殊葉色變異茶樹品種,在廣泛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我精心準備,從分子機理的角度撰寫了申報書——“安吉白茶不同白化階段基因表達差異研究”。
我的第一個項目得到了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當時的興奮心情無法形容。這個項目的申報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我的士氣,堅定了我的信心,成為我科研生涯的第一個重要起點。以此為開始,我逐步確定了研究方向,科研之路也越走越寬廣。經過艱苦的努力,在茶樹抗性分子機理、茶樹特異資源鑒定和核心種質構建、茶樹育種生理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包括SCI期刊)發表相關論文近20篇,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獎2次,入選浙江省“151”第三層次人才,并相繼獲得了包括國家級項目的資助。這一切的成績,都源于科學基金的支持和鼓勵。
2010年,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針對茶樹抗寒性的分子機理,我申報了省基金的重點項目,又一次獲得了資助?梢哉f,自然科學基金已經成為我科研之路的助推器。在這里,我要感謝省基金給予我們年輕人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同時,也鄭重向年輕的科研朋友推薦:來申報自然科學基金吧,她是你通向科研殿堂的階梯!
來源:《浙江科技報》“我與科學基金”專欄2011.09.02第二版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