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陽俊,男,湖南省瀏陽市人,1965年11月出生,研究員,白菜育種專家。現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葉類蔬菜創新團隊育種與繁育功能研究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5年本科畢業于湖南農學院園藝系蔬菜專業。
1990年研究生畢業于原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獲農學碩士學位。
2006年獲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博士學位。
1994年8-12月赴日本農林水產省野菜茶葉試驗場研修耐熱白菜育種。
1996年分配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大白菜育種組工作至今。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2004~2007年兼任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科技副縣長。
2、北京農學院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
3、第六、第七、第八屆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大白菜專業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
1990年以來,一直從事大白菜育種工作。主持春、夏大白菜育種工作,主要致力于早熟、耐熱、晚抽薹、抗病大白菜新品種選育及其應用理論研究,特別是以選育春播晚抽薹品種及夏播耐熱品種為工作重點。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從事過的主要研究項目2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國家“八五”攻關項目、國家“十五”863項目,農業部“大白菜測試指南”項目、北京市“八五”、“九五”、“十五”重點項目及中日JICA合作項目、中美合作項目等。
1、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課題:十字花科蔬菜雜種優勢利用與新品種選育,主持。
2、國家成果轉化項目:娃娃菜和快菜系列品種的示范推廣,主持。
3、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大白菜和不結球白菜雄性不育育種技術研究與新品種選育,主持。
4、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地震災后大田作物與蔬菜生產恢復技術研究,主持。
5、1996~2000年主持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白菜育種材料和方法研究”專題及子專題。
6、1998~2002年主持北京市科技新星項目:大白菜晚抽薹性的選育方法及其機理研究,主持。
7、1998~2001年主持中美合作項目:耐熱雜交大白菜新品種選育,主持。
8、2005年主持北京市優秀人才基金項目:用DH群體進行大白菜晚抽薹性狀分子標記研究,主持。
9、北京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錯季供應奧運春夏白菜、甜椒優良品種的示范推廣,主持。
10、參與國家“八五”攻關項目、國家“十五”863項目,農業部“大白菜測試指南”項目。
11、參與北京市“八五”、“九五”、“十五”重點項目及中日JICA合作項目。
12、參與中美合作項目等。
科研成果:
所在團隊白菜課題組年生產銷售種子100萬斤,種子產業化年規模達到3600萬元以上,年推廣面積500萬畝,新增產值10億元。
主持育成的春大白菜品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韓國、日本品種比肩;主持育成的夏大白菜品種居國內先進水平。參與育成的春夏秋、早中晚熟白菜系列配套品種已在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得到推廣,推廣面積較大的有北京、山東、河北、遼寧、黑龍江、廣東、海南等省,占北京白菜栽培面積的80%以上,在全國的市場分額為12%左右。中心1998~2007年累計銷售白菜種子150萬斤,銷售種子產值1億元,推廣面積450萬畝,增產經濟效益4.5億元;“一種桔紅心白菜的選育方法”(1999年)、“與大白菜桔紅心性狀緊密連鎖的SCAR標記及其獲得方法”(2006年)獲國家專利;“大白菜北京新三號”獲得農業部新品種保護權;育成大白菜審定品種23個。主持育成6個大白菜品種“京春王、京春白、京春99、京秋60、北京改良67號、北京桔紅二號”通過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參編《中國大白菜育種學》、《大白菜栽培技術問答》等專著5部,在《ActaHorticulturae》、《園藝學報》、《華北農學報》、《中國蔬菜》等國內、外正式刊物及國際園藝學會上共發表論文130余篇。
發明專利:
專利名稱 | 發明人 | 申請人 | 來源數據 | 申請日 | 公開日 | |
1 | 一套適于不結球白菜品種核酸指紋數據庫構建的核心SNP標記及其應用 | 于拴倉;蘇同兵;陳娟;張鳳蘭;汪維紅;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5-11-26 | 2016-02-24 |
2 | 基于競爭性等位基因特異性PCR技術的FLC1特異SNP分子標記及應用 | 蘇同兵;于拴倉;張鳳蘭;余陽俊;趙岫云;張德雙;盧桂香;隋光磊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5-11-11 | 2016-01-13 |
3 | 一種獲得紫色芥藍的方法 | 張德雙;張鳳蘭;趙岫云;余陽俊;于拴倉;汪維紅;蘇同兵;盧桂香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5-05-29 | 2015-08-19 |
4 | 大白菜SSR核心引物及品種檢測試劑盒 | 于拴倉;蘇同兵;隋光磊;張鳳蘭;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盧桂香;汪維紅;徐家炳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4-07-08 | 2014-10-08 |
5 | 一套適于不結球白菜核酸指紋庫構建的SSR引物組合及其應用 | 于拴倉;蘇同兵;隋光磊;張鳳蘭;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盧桂香;汪維紅;徐家炳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4-07-08 | 2014-10-01 |
6 | 一種促進陽畦中親本幼苗生長、抑制落地種子出苗的方法 | 張德雙;張鳳蘭;余陽俊;趙岫云;于拴倉;汪維紅;蘇同兵;盧桂香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4-05-22 | 2014-08-27 |
7 | 一種檢測大白菜黃萎病病原菌的實時熒光定量PCR方法 | 于拴倉;蘇同兵;陳娟;張鳳蘭;汪維紅;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4-03-12 | 2014-06-25 |
8 | 一種Br-or-Indel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 王姣;于拴倉;張鳳蘭;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盧桂香;蘇同兵;汪維紅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3-11-07 | 2014-01-29 |
9 | 一種鑒定白菜紫色性狀的方法及專用引物對 | 汪維紅;張德雙;張鳳蘭;于拴倉;趙岫云;余陽俊;劉瑾;徐家炳;盧桂香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1-07-18 | 2011-11-16 |
10 | 一種獲得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 張德雙;張鳳蘭;徐家炳;余陽俊;趙岫云;于拴倉;盧桂香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08-07-15 | 2010-01-20 |
11 | 與大白菜桔紅心性狀緊密連鎖的特征序列擴增標記及其獲得方法 | 張鳳蘭;張德雙;徐家炳;劉秀村;王美;余陽俊;趙岫云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03-09-11 | 2005-03-16 |
12 | 白菜類蔬菜轉育新型甘藍型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材料及其獲得方法 | 張德雙;張鳳蘭;徐家炳;曹鳴慶;余陽俊;;趙岫云;陳廣;孫繼志;盧桂香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03-03-26 | 2004-09-29 |
13 | 一種桔紅心白菜的選育方法 | 徐家炳;陳廣;孫繼志;張鳳蘭;余陽俊;趙岫云;張德雙;盧桂香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 中國專利 | 1999-03-26 | 1999-09-01 |
出版專著:
1、《大白菜栽培技術問答》,張振賢,王紹,余陽俊,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2、參編《中國大白菜育種學》。
發表論文:
1 種芽春化和綠體春化對大白菜現蕾及開花時間的影響 優先出版 于銳芳; 蘇同兵;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汪維紅;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6
2 白菜繁種株花期主要異常癥狀的識別 優先出版 張德雙; 徐念寧;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汪維紅; 蘇同兵;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6/01
3 與紫色大白菜花青苷合成相關的基因 張德雙; 張鳳蘭; 于拴倉; 余陽俊; 趙岫云; 汪維紅; 蘇同兵; 盧桂香 分子植物育種 2015/11
4 大白菜感官品質評價及其與營養成分含量的關系 龔振平;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汪維紅; 蘇同兵 河南農業科學 2015/11
5 無蠟質芥藍突變型葉表面蠟質超微結構觀察 優先出版 張德雙; 孫雷; 張鳳蘭; 何洪巨; 于拴倉; 余陽俊; 趙岫云; 趙學志; 汪維紅; 蘇同兵;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5/11
6 大白菜骨干自交系的苗期抗病性評價 優先出版 龔振平; 于拴倉; 蘇同兵;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汪維紅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5/06
7 小株型大白菜新品種京春娃3號的選育 優先出版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汪維紅; 蘇同兵 中國蔬菜 2015/07
8 大白菜LBD基因參與愈傷組織發生及植株再生初探 李強; 蘇同兵;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汪維紅; 盧桂香; 朱月林 華北農學報 2015/03
9 春大白菜新品種京春黃2號的選育 優先出版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汪維紅; 蘇同兵;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5/06
10 大白菜新品種——北京桔紅2號 余陽俊 農家顧問 2015/09
11 大白菜鈣運輸基因ECA和鈣響應基因CAS在缺鈣脅迫下的表達分析 程渙; 蘇同兵;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汪維紅; 盧桂香; 龔義勤; 柳李旺 植物生理學報 2015/04
12 黑色地膜對白菜類蔬菜落地種子和親本種子幼苗生長的影響 優先出版 張德雙;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汪維紅; 蘇同兵;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5/03
13 一個新的白菜苗期TuMV-C4抗性主效QTL定位及連鎖分子標記開發 田希輝; 于拴倉; 蘇同兵;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汪維紅 華北農學報 2014/06
14 大白菜品種鑒定的SSR核心引物篩選及其應用 優先出版 隋光磊; 于拴倉; 楊金雪; 汪維紅; 蘇同兵;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園藝學報 2014/10
15 基于SSR分子標記的芥藍遺傳多樣性分析 張德雙; 張娜; 于拴倉; 張鳳蘭; 隋光磊; 余陽俊; 趙岫云; 汪維紅; 蘇同兵; 盧桂香 華北農學報 2014/04
16 大白菜雄性不育系MS200712的研究簡報 優先出版 張德雙;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汪維紅; 蘇同兵;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4/08
17 小株采種陽畦中白菜幼苗癥狀的識別 優先出版 張德雙; 汪維紅;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蘇同兵;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4/06
18 大白菜CMS96細胞質不育系和保持系的RNA編輯研究 張德雙; 李振興;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汪維紅 華北農學報 2013/06
19 晚抽薹普通白菜(小白菜)新品種春油1號的選育 優先出版 趙岫云; 張鳳蘭; 徐家炳; 余陽俊; 張德雙; 于拴倉; 盧桂香; 汪維紅 中國蔬菜 2013/24
20 抗病耐熱普通白菜新品種京冠3號的選育 優先出版 趙岫云; 張鳳蘭; 徐家炳; 余陽俊; 張德雙; 于拴倉; 盧桂香; 汪維紅 中國蔬菜 2013/22
21 小白菜(油菜)雜交種子生產的技術要求 張德雙;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汪維紅;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3/17
22 我國8省市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菌生理小種的鑒定 優先出版 丁云花; 簡元才; 余陽俊; 汪維紅; 耿麗華; 康俊根 中國蔬菜 2013/16
23 白菜類蔬菜雜交一代種子生產的新問題 張德雙; 汪維紅;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3/15
24 湖北省長陽縣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菌生理小種鑒定及抗源篩選 汪維紅; 余陽俊; 丁云花; 張鳳蘭; 于拴倉; 張德雙; 趙岫云;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3/12
25 晚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4號的選育 張鳳蘭; 張德雙; 余陽俊;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汪維紅;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3/12
26 大白菜與甘藍寄生霜霉菌的致病性與rDNA-ITS序列分析 張勝菊;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汪維紅 分子植物育種 2013/03
27 苗用白菜新品種京研快菜4號的選育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汪維紅;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13/06
28 控制白菜葉片紫色的pur基因初步定位 劉瑾; 汪維紅; 張德雙; 于拴倉; 張鳳蘭; 趙岫云; 余陽俊; 徐家炳; 盧桂香 華北農學報 2013/01
29 橘紅色花菜薹突變體的發現和研究 張德雙;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汪維紅; 徐家炳;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3/04
30 苗用白菜新品種京研快菜2號的選育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汪維紅;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13/04
31 中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70號的選育 張鳳蘭; 張德雙; 余陽俊;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汪維紅;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2/24
32 白菜類作物子葉高頻再生體系的建立 劉任源; 于拴倉; 魏佑營;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汪維紅 西北農業學報 2012/06
33 大白菜CMS96不育系和保持系電鏡觀察 張德雙; 張鳳蘭; 徐家炳; 余陽俊; 趙岫云; 王永健; 方智遠 華北農學報 2012/02
34 北京地區大白菜黃萎病的病原鑒定 韓瑞娟; 耿麗華; 汪維紅; 于拴倉; 朱月林;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園藝學報 2012/03
35 利用SSR和InDel標記構建白菜×蕪菁分子遺傳圖譜 趙湘; 于拴倉; 薛林寶; 張鳳蘭; 趙凡;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汪維紅 西北農業學報 2011/12
36 預處理對晚抽薹大白菜游離小孢子胚胎發生的影響 崔麗娟; 于拴倉; 薛林寶;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汪維紅 西北農業學報 2011/10
37 大白菜橘紅色和紫色遺傳分析 張德雙; 汪維紅; 張鳳蘭; 趙岫云; 余陽俊; 于拴倉; 徐家炳;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1/18
38 春大白菜新品種京春黃的選育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汪維紅 中國蔬菜 2011/18
39 小株型大白菜新品種京春娃2號的選育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汪維紅 中國蔬菜 2011/16
40 與大白菜霜霉病抗性主效QTL連鎖的分子標記開發 優先出版 李慧;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趙湘 遺傳 2011/11
41 大白菜BrAGL19的克隆及表達分析 劉忠文; 于拴倉; 李秉超;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江蘇農業科學 2011/03
42 一種優化的大白菜線粒體DNA提取方法 李振興; 張德雙; 司龍亭;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汪維紅 華北農學報 2011/02
43 大白菜(大白菜×紫色小白菜)葉片紫色性狀的遺傳分析 張德雙; 張鳳蘭; 趙岫云; 余陽俊; 徐家炳; 于拴倉; 汪維紅 中國蔬菜 2011/02
44 早熟青麻葉大白菜新品種京翠60號的選育 張鳳蘭; 張德雙; 余陽俊;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1/02
45 小株型大白菜新品種“京春娃娃菜” 余陽俊 農村百事通 2010/24
46 四川地震災區蔬菜新品種推廣項目經驗 屈廣琪; 余陽俊; 高延廣; 梁明; 潘松意 蔬菜 2010/10
47 中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3號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0/19
48 中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3號的選育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0/18
49 早中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黃心70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10/17
50 早中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黃心70的選育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10/16
51 大白菜霜霉菌誘導抑制性消減雜交cDNA文庫的構建和分析 唐永洽; 于拴倉; 朱月林;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植物生理學通訊 2010/05
52 黃心烏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及植株再生 汪維紅; 趙岫云; 于拴倉; 許明;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西北農業學報 2010/04
53 SSR作為錨定標記構建白菜×蕪菁分子遺傳圖譜 趙凡; 于拴倉; 石嶺;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分子植物育種 2010/02
54 束腰、抗病小白菜新品種京冠1號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于拴倉; 盧貴香 中國蔬菜 2010/05
55 束腰、抗病小白菜新品種京冠1號的選育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于拴倉; 盧貴香 中國蔬菜 2010/04
56 秋播小型大白菜新品種京秋娃娃菜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10/01
57 大白菜中小孢子胚胎發生相關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汪維紅; 于拴倉; 許明; 趙岫云;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植物生理學通訊 2009/12
58 秋播小型大白菜新品種京秋娃娃菜的選育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09/24
59 苗用型大白菜新品種“京研快菜” 余陽俊 農村百事通 2009/21
60 白菜抽薹性狀相關基因的cDNA-AFLP分析 鄒艷敏;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遺傳 2009/07
61 苗用型大白菜新品種京研快菜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09/13
62 一種紫色大白菜細胞質不育系的分子鑒定 張德雙; 陳斌;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華北農學報 2009/03
63 苗用型大白菜新品種京研快菜的選育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09/12
64 小株型大白菜新品種京春娃娃菜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09/07
65 小株型大白菜新品種京春娃娃菜的選育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09/06
66 春大白菜新品種京春白2號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09/05
67 蕓薹屬異源六倍體的葉片突變體的獲得 張德雙;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09/04
68 春大白菜新品種京春白2號的選育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09/04
69 中熟大白菜京秋75號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09/03
70 中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75號的選育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徐家炳;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09/02
71 利用DH群體進行白菜株高和開展度的QTL定位分析 楊旭; 余陽俊; 張鳳蘭; 趙岫云; 張德雙; 徐家炳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2008/04
72 應用DH群體進行白菜葉片數和單株重的QTL定位與分析 楊旭; 余陽俊; 張鳳蘭; 趙岫云; 張德雙; 徐家炳 分子植物育種 2008/06
73 紫色大白菜育種思路初探 張德雙;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長江蔬菜 2008/18
74 小白菜品種的SSR指紋圖譜及遺傳特異性分析 王笑一;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華北農學報 2008/05
75 大白菜SSR錨定標記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 于仁波; 于拴倉; 戚佳妮;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園藝學報 2008/10
76 早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新56號的選育 張鳳蘭; 徐家炳;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08/05
77 北京地區秋娃娃菜優質豐產栽培技術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蔬菜 2008/05
78 大白菜游離小孢子胚再生植株能力的遺傳分析 趙岫云; 張鳳蘭; 徐家炳; 余陽俊; 張德雙; 孫日飛 華北農學報 2008/02
79 北京地區夏娃娃菜優質豐產栽培技術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蔬菜 2008/03
80 北京地區春娃娃菜優質栽培技術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于拴倉; 徐家炳 蔬菜 2008/02
81 大白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鑒定及序列分析 張德雙; 張鳳蘭; 王永健; 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方智遠 華北農學報 2007/06
82 光周期與夜間補光光強對蕓薹種抽薹開花的影響 余陽俊; 張鳳蘭; 趙岫云; 張德雙; 何娟; 張振賢 華北農學報 2007/06
83 小白菜新品種京綠7號的選育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07/11
84 紫色大白菜育種材料的創造 張德雙;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于栓倉; 徐家炳 長江蔬菜 2007/11
85 大白菜線粒體DNA提取及細胞質雄性不育系RAPD分析 張德雙; 王國臣; 張鳳蘭; 王永健; 方智遠; 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華北農學報 2007/04
86 白菜低溫要求型晚抽薹性的相關序列克隆與分析 張偉峰; 于拴倉; 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 趙岫云; 徐家炳 分子植物育種 2007/04
87 鹽脅迫對大白菜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 薛莉; 張鳳蘭; 于拴倉; 朱月林;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徐家炳 中國農學通報 2007/08
88 中熟大白菜新品種京秋65號的選育 張鳳蘭; 徐家炳;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07/05
89 與大白菜橘紅心基因緊密連鎖的SCAR標記 王國臣;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園藝學報 2007/01
90 小白菜新品種京綠2號的選育 徐家炳; 趙岫云;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中國蔬菜 2007/01
91 早中熟桔紅心大白菜新品種北京桔紅2號 余陽俊; 陳廣; 徐家炳; 張鳳蘭; 孫繼志; 趙岫云; 張德雙 當代蔬菜 2006/12
92 中熟青麻葉大白菜新品種京翠70號 張鳳蘭; 徐家炳;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盧桂香 中國蔬菜 2006/11
93 白菜新品種‘改良奶白’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園藝學報 2006/05
94 早中熟大白菜新品種北京改良67號的選育 余陽俊; 陳廣; 徐家炳; 張鳳蘭; 孫繼志; 趙岫云; 張德雙 當代蔬菜 2006/07
95 大白菜CMS96細胞質雄性不育分子特性研究 張德雙; 張鳳蘭; 王永健; 方智遠; 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分子植物育種 2006/04
96 大白菜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宋順華; 鄭曉鷹; 徐家炳; 余陽俊 華北農學報 2006/03
97 小白菜種子休眠影響因素的研究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遼寧農業科學 2006/03
98 北方地區夏季小白菜栽培技術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蔬菜 2006/06
99 早中熟大白菜北京桔紅2號 余陽俊 西北園藝(蔬菜) 2006/02
100 春大白菜新品種京春99的選育 余陽俊; 陳廣; 徐家炳; 張鳳蘭; 孫繼志; 趙岫云; 張德雙 中國蔬菜 2005/Z1
101 早中熟大白菜新品種北京改良67號的選育 余陽俊; 陳廣; 徐家炳; 張鳳蘭; 孫繼志; 趙岫云; 張德雙 中國蔬菜 2005/09
102 優質、豐產小白菜新品種——京冠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蔬菜 2005/09
103 大白菜及種內雜種小白菜×大白菜、蕪菁×大白菜的晚抽薹遺傳效應研究 余陽俊; 張鳳蘭; 趙岫云; 張德雙; 何娟; 張振賢 華北農學報 2005/03
104 早中熟桔紅心大白菜新品種‘北京桔紅2號’ 余陽俊; 陳廣; 徐家炳; 張鳳蘭; 孫繼志; 趙岫云; 張德雙 園藝學報 2005/02
105 娃娃菜優質栽培技術 余陽俊; 張鳳蘭; 徐家炳; 趙岫云; 張德雙 中國蔬菜 2005/04
106 大白菜晚抽薹性快速評價方法 余陽俊; 張鳳蘭; 趙岫云; 張德雙; 張振賢 中國蔬菜 2004/06
107 京春系列春大白菜新品種——京春白、京春綠、京春99、京春黃 余陽俊; 張鳳蘭; 趙岫云; 張德雙 蔬菜 2003/12
108 大白菜室內苗期耐抽薹鑒定方法 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陳廣; 張德雙 中國蔬菜 2002/01
109 大白菜低溫生長性鑒定初步研究 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陳廣; 張德雙 華北農學報 2001/04
110 大白菜室內苗期低溫生長性的鑒定方法 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陳廣; 張鳳蘭; 張德雙 中國蔬菜 2001/05
111 大棚春大白菜播期和品種比較試驗 余陽俊; 陳廣; 徐家炳 中國蔬菜 2001/03
112 露地春大白菜播種期試驗 余陽俊; 陳廣; 徐家炳 蔬菜 2001/05
113 大白菜品種苗期抗干燒心(缺鈣)鑒定 余陽俊; 耿欣; 趙岫云; 徐家炳; 陳廣; 張德雙 北京農業科學 2001/02
114 早熟大白菜新品種北京小雜61號的選育 陳廣; 徐家炳; 余陽俊; 孫繼志 中國蔬菜 1999/03
115 春大白菜新品系“京春王”及其栽培技術 余陽俊; 陳廣; 徐家炳 蔬菜 1998/02
116 聚乙二醇對白菜種子春化的影響 余陽俊; 陳廣; 飛彈健一 華北農學報 1998/01
117 大白菜裂蕾性狀的遺傳 余陽俊; 陳廣 北方園藝 1997/02
118 大白菜部分植物學性狀的遺傳 余陽俊; 陳廣 北京農業科學 1996/05
119 大白菜晚抽薹性及其與開花葉片數的關系 余陽俊; 陳廣; 劉琪 北京農業科學 1996/03
120 花期噴鹽水結合蜜蜂授粉克服大白菜自交不親和性試驗 楊銳; 余陽俊; 徐家炳; 陳廣; 張鳳蘭; 孫繼志; 孫天水 華北農學報 1995/02
121 早熟大白菜新品種北京小雜60號的選育 陳廣; 徐家炳; 張鳳蘭; 孫繼志; 余陽俊 中國蔬菜 1995/01
122 ABT生根粉在早熟大白菜母株留種中的應用 余陽俊; 陳廣 北京農業科學 1994/05
123 早熟大白菜母株留種方法 余陽俊; 陳廣 中國蔬菜 1994/05
124 極早熟大白菜新品種──北京小雜50號 陳廣; 余陽俊 蔬菜 1994/03
125 早熟大白菜留種新技術——母株殘蔸留種法 余陽俊; 陳廣 蔬菜 1993/04
126 早熟大白菜母株殘蔸留種及其應用研究 余陽俊; 陳廣 北方園藝 1993/06
127 大白菜球色的遺傳 余陽俊; 陳廣; 段建雄 北京農業科學 1993/05
128 黃瓜成熟胚胚性細胞懸浮系的建立 許勇; 余陽俊; 段渺香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1993/01
129 黃瓜成熟胚離體培養中的胚狀體誘導和植株再生(簡報) 余陽俊; 朱其杰 植物生理學通訊 1992/01
130 野生黃花與黃花菜栽培品種染色體帶型組型的研究 鄭素秋; 余陽俊; 陳惠明 湖南農學院學報 1986/01
131 馬鈴薯簡化培養基在黃花菜組培上的應用初探 陳惠明; 余陽俊; 劉曉江; 王培生 湖南農學院學報 1985/01
會議論文:
1 小白菜新品種京冠1號的選育 趙岫云; 徐家炳;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于拴倉 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9-10-14
2 大白菜小孢子胚胎發生相關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汪維紅; 于拴倉; 張鳳蘭; 余陽俊; 趙岫云; 張德雙 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9-10-14
3 黃心烏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及植株再生 汪維紅; 趙岫云; 于拴倉; 許明; 張鳳蘭;余陽俊; 張德雙 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9-10-14
4 小白菜系列品種的選育進展 徐家炳; 趙岫云;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于拴倉 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蔬菜分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暨新品種展示會 中國會議 2008-11
5 大白菜桔紅心or基因的定位研究 于拴倉; 于仁波; 戚佳妮;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中國遺傳學會植物遺傳和基因組學專業委員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7-10
6 白菜抽薹指數QTL定位的研究 楊旭; 余陽俊; 張鳳蘭; 鄒志榮; 張德雙; 趙岫云 中國園藝學會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5-11
7 與大白菜桔紅心基因緊密連鎖的SCAR標記 王國臣; 張鳳蘭; 余陽俊; 張德雙; 趙岫云 中國園藝學會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5-11
8 大白菜室內苗期冬性鑒定方法研究 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陳廣; 張德雙 中國園藝學會第四屆青年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0-08
榮譽獎勵:
1.“北京小雜56號等大白菜系列配套品種的選育和推廣”1997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白菜高效育種技術研究及春夏秋播系列配套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獲2009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
3.“優質多抗耐貯運秋播大白菜品種京秋3號的選育和推廣”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學術交流:
1 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分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9-10-14
2 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蔬菜分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暨新品種展示會 中國會議 2008-11
3 中國遺傳學會植物遺傳和基因組學專業委員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7-10
4 中國園藝學會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5-11
白菜育種專家——余陽俊
余陽俊,男,湖南省瀏陽市人,1965年11月出生,研究員。1990年研究生畢業于原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獲農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博士學位。2004~2007年兼任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科技副縣長,第六屆、第七屆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成員。
自1990年以來,一直從事大白菜育種工作。主持春、夏大白菜育種工作,主要致力于早熟、耐熱、晚抽薹、抗病大白菜新品種選育及其應用理論研究,特別是以選育春播晚抽薹品種及夏播耐熱品種為工作重點。
從事過的主要研究項目2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國家“八五”攻關項目、國家“十五”863項目,農業部“大白菜測試指南”項目、北京市“八五”、“九五”、“十五”重點項目及中日JICA合作項目、中美合作項目等。其中1996~2000年主持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白菜育種材料和方法研究”專題及子專題;1998~2002年主持北京市科技新星項目“大白菜晚抽薹性的選育方法及其機理研究”;1998~2001年主持中美合作項目“耐熱雜交大白菜新品種選育”;2005年主持北京市優秀人才基金項目“用DH群體進行大白菜晚抽薹性狀分子標記研究”,以及北京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錯季供應奧運春夏白菜、甜椒優良品種的示范推廣”等。
主持育成的春大白菜品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韓國、日本品種比肩;主持育成的夏大白菜品種居國內先進水平。參與育成的春夏秋、早中晚熟白菜系列配套品種已在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得到推廣,推廣面積較大的有北京、山東、河北、遼寧、黑龍江、廣東、海南等省,占北京白菜栽培面積的80%以上,在全國的市場分額為12%左右。中心1998~2007年累計銷售白菜種子150萬斤,銷售種子產值1億元,推廣面積450萬畝,增產經濟效益4.5億元; 共獲得各種獎勵9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新品種保護1項,育成大白菜審定品種23個。其中“北京小雜56號等大白菜系列配套品種的選育和推廣”1997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五位;“一種桔紅心白菜的選育方法”(1999年)、“與大白菜桔紅心性狀緊密連鎖的SCAR標記及其獲得方法”(2006年)獲國家專利;“大白菜北京新三號”獲得農業部新品種保護權;主持育成6個大白菜品種“京春王、京春白、京春99、京秋60、北京改良67號、北京桔紅二號”通過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參編《中國大白菜育種學》、《大白菜栽培技術問答》等專著5部,在《ActaHorticulturae》、《園藝學報》、《華北農學報》、《中國蔬菜》等國內、外正式刊物及國際園藝學會上共發表論文50余篇。
來源: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2011-12-13
大白菜如何種出大科學:彩色白菜惹人愛
昔日被譽為“國菜”的大白菜,今天發生了不少新的變化,一年四季吃、彩色大白菜……大白菜已經成長為高科技含量的富貴菜。請關注——大白菜如何種出大科學?
大白菜,老百姓飯桌上最不起眼,但卻又最與眾不同。今天的白菜從吃一季到四季吃,從傳統的普通白菜到現在的彩色白菜,大白菜已經從鄉間地頭的大眾菜,成為今天進得廳堂的富貴菜。普通而又“低調”的白菜又有哪些大科學?
從吃一季到四季吃
回憶這些年來百姓餐桌上的變化,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余陽俊頗為感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春、夏、秋大白菜的上市使北方地區大白菜由過去的冬季當家菜成為一年都可享用的常態消費菜。”
日前,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白菜高效育種技術研究及春夏秋播系列配套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項目”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據了解,該課題組多年來選育出了春、夏、秋播,早、中、晚熟系列配套的大白菜品種并進行了產業化開發工作,目前北京老百姓吃的大白菜中,80%都是他們培育出來的。
雖然現在的白菜已經不復當年“國菜”的地位,但卻依然在百姓餐桌中占據重要地位。據了解,現在,全國白菜播種面積占蔬菜總播種面積的17%,北京白菜播種面積占全市蔬菜總播種面積的22%左右,仍居各種蔬菜作物之首。
余陽俊介紹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白菜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以秋季生產、秋冬季消費為主,發展成一年四季皆有生產、周年供應;過去以追求大球型、高產耐貯藏品種為主,逐漸轉變成大、中、小球均有需求,并發展了小型大白菜(娃娃菜)、苗用大白菜等多種產品形式。
“現在人們更加追求白菜的品質、口感。”余陽俊說,目前白菜家族中的桔紅心白菜、娃娃菜、快菜等新品種,由于品質優良、價格優勢明顯,大部分銷往賓館、飯店和超市,銷量逐年呈增長之勢。
彩色白菜惹人愛
“彩色大白菜?聽說過但沒看見過,不知長什么樣呢?”在北京的一家家樂福超市里,李大媽對眼前的彩色大白菜既陌生又好奇。
其實,這種新型彩色大白菜在外觀上與普通白菜并無差別,但是剝開其外葉后,內層葉色卻為金黃色和橙黃色,在太陽光下葉色稍變紅。這種大白菜不僅外觀漂亮,而且質地脆嫩、口感極佳,炒食、煮食顏色不變,腌漬色澤更加美觀,適合生食或做涼拌菜。近年來,作為一種新型蔬菜品種,彩色大白菜已經出現在各大超市和火鍋店、酒樓里。
據余陽俊介紹,這種呈橙黃色的大白菜品種叫“北京桔紅心”和“北京桔紅2號”,經過十余年的科技攻關,從1000多份大白菜材料中,成功選育出的彩色大白菜優良新品種。“除了鮮艷的色彩,它的營養價值遠遠高出傳統大白菜。”余陽俊說,“其中,胡蘿卜素含量比普通大白菜要高出約5倍,維生素C含量也要較普通大白菜高出約60%。”
余陽俊介紹,一顆北京桔紅心大白菜重量一般3公斤左右,結球緊實,凈菜率高,生育期為85天左右。在肥水充足的情況下,畝產可達6500公斤。“彩色白菜在北京頗受消費者歡迎,價格比一般品種的大白菜每公斤多賣1至2元。”
余陽俊還向記者展望了三年后推出紫色大白菜新品種的美好前景,到時,老百姓的餐桌上又將增添彩色大白菜新成員。紫色大白菜富含花青素,花青素具有消除活性氧的強抗氧化作用,具有抵抗肌膚衰老、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強力效果,紫色大白菜將成為蔬菜中的美容先鋒。
育種專家大功臣
白菜對于普通人來說,無非就是買白菜和吃白菜,但在育種專家眼里,他們關注的是能生產出優質白菜的種子。白菜的育種目標,就是要培育出不同季節、不同類型、適合不同地區栽培、符合不同消費習慣的品種,滿足周年生產和均衡供應的需求。
“過去北方的老百姓只有冬天能吃到白菜,其他季節根本看不到白菜,而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的白菜了,這就是育種家的貢獻。我們培育出了春天能種的品種、夏天能種的品種,還有秋天能種的品種。我們育種工作者,既要考慮到種植者的利益,要育出滿足生產需要的抗病、豐產品種,還要替消費者著想,生產出來的產品要好看又好吃。”余陽俊說。
余陽俊說,他們做的工作就是充分利用雜交優勢的原理,培育出一個又一個白菜新品種,這些白菜新品種不僅繼承了“父親”和“母親”的優點,同時還具有“超親優勢”,所以“父親”和“母親”的搭配非常重要。這個過程中,要靠學問、靠經驗,有時還要靠點運氣。單是“雙親”的選育就需要長達8年的時間,因為只有選育出高純度優秀的“雙親”,才能“孕育”出優秀整齊一致的后代。
據了解,蔬菜研究中心通過常規育種和生物技術相結合,相繼培育出50余個大白菜新品種,解決了白菜周年栽培、周年供應的問題。白菜品種年推廣面積100萬畝以上,年創社會經濟效益1億元以上。在大、小白菜育種領域緊跟國際前沿,保持了國內領先地位。
多年來,他們十分重視大白菜的種質創新工作,利用不同來源、不同生態型、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材料通過多材料復合雜交,并進行連續自交分離的辦法,創造了系列優良自交系,為大白菜種質創新提供了新思路。(申明 姜寶泉)
來源:《科技日報》 2010年05月04日
信心賦予我力量
——訪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余陽俊
余陽俊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春播晚抽薹、夏播耐熱、秋播抗病早熟大白菜遺傳育種研究。在國內外正式刊物發表論文35篇。1997年,余陽俊參與研究的“北京小雜56號等大白菜系列配套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他主持的“一種桔紅心白菜的選育方法”課題獲國家專利。余陽俊參與育成的春、夏、秋播,早、中、晚熟大白菜系列配套品種目前已推廣到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個大中城市,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年銷售種子20余萬斤,年銷售額1500萬元,年推廣面積80萬畝,年新增產值1.2億元。曾幾何時,大白菜成為北方地區,特別是北京居民冬季餐桌上的“主打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菜籃子”里的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大白菜作為“當家菜”的光環已經散盡。但是,科研人員對大白菜的研究卻一刻也未曾停止。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大白菜育種研究室副研究員余陽俊就是這樣一位癡心大白菜育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余陽俊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蔬菜專業,后在中國農業大學取得了蔬菜專業碩士學位。從此,余陽俊就與大白菜結下了不解之緣,一......
來源:《科技潮》2003年第10期
余陽俊:娃娃菜到底是什么菜?
【摘要】 娃娃菜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和喜歡。那么,人們眼中的娃娃菜,究竟是什么菜?
余陽俊: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
“娃娃菜,不就是沒有長大的大白菜嗎?”“娃娃菜應該是一種特殊的蔬菜。”“娃娃菜,是大白菜的一種,一些人用白菜芯冒充的,那不是娃娃菜。”種種說法,莫衷一是。
娃娃菜究竟是不是大白菜?娃娃菜又是不是“菜娃娃”?娃娃菜有沒有真假之分?日前,記者采訪了長期從事娃娃菜研究的專家,幫助人們解答這些疑惑。
娃娃菜是大白菜,沒有真假之分
“事實上,多年來,大家對娃娃菜的認識并不準確,存在誤區。”長期從事娃娃菜研究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余陽俊這樣解釋,“娃娃菜是一種小株型的具有特殊食用價值的大白菜。它實際上是一個產品概念,是由消費需求推動的專用品種類型。”
據介紹,國外并沒有“娃娃菜”這一概念,“娃娃菜”這一名詞屬于“中國制造”。上世紀90年代末,國人開始鐘情于一種從國外引進易長側芽的大白菜品種,通過去頂促側芽生長,取側芽(娃娃)供食用,由于這種大白菜娃娃迷你可愛、口感脆甜,故而被親切地稱為“娃娃菜”。
“正是先有了‘娃娃菜’這個概念,有了市場需求,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我們科研和推廣人員不再用大白菜側芽生產娃娃菜,而是特地將一些外形美觀、小株型、可密植、耐運輸、耐貯藏的大白菜品種選為娃娃菜的專用品種,從而保證娃娃菜產品整齊一致,實現了產業化。”余陽俊告訴記者,由于娃娃菜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界之前沒有具體的定論,“可以說,市場上銷售的娃娃菜產品是由特定娃娃菜品種剝除外葉和部分球葉之后的白菜芯加工而成,有品質優劣之分,無真假之說,但不是所有的白菜芯都可以加工成好的娃娃菜。”因此,單純地認為“剝了菜葉只剩下菜芯的大白菜不是娃娃菜”,這樣的說法并不準確。
據了解,較理想的娃娃菜產品標準為葉球直徑8~10公分,葉球高18~22公分,上下等粗,心葉嫩黃。目前,在我國,娃娃菜主產區主要位于云南、甘肅、河北張家口壩上等高海拔高原、高山冷涼地區。
消費者的營養菜,也是農民們的致富菜
如今,不管是在菜市場還是超市,躺在塑料袋里經過包裝的娃娃菜在一溜大白菜堆里倍顯金貴。相較于普通大白菜,娃娃菜的價格也能高出三四倍,而且,消費者絡繹不絕。
同屬大白菜,娃娃菜身價居高不下,有何原因?
“娃娃菜賣高價,不無道理。”余陽俊道出其中奧秘,“與一般大白菜相比,由于娃娃菜的生長周期相對較短,一般都在45~50天,因此病蟲害也較普通大白菜少,在生長過程中施用的農藥量自然也少,更加綠色、安全;另外,娃娃菜的纖維含量較少,營養物質含量更加豐富,因此口感也就更好。賣高價,自然不在話下。”
而長期以來,作為與中國毗鄰的白菜生產大國——日本和韓國在白菜的食用上與我國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韓國的大白菜主要用來做泡菜,日本也以冷菜為主,而中國人更喜歡將白菜用作煲湯的食材,娃娃菜的香甜無疑迎合了國人的口味。
“你看,在一些高檔酒店,菜單上很少見普通大白菜做成的佳肴,而娃娃菜可以。”余陽俊說,娃娃菜除了走上酒樓餐桌,近幾年更是人們逢年過節禮品菜的首選品種。
小小的娃娃菜不僅是消費者的營養菜,更是廣大農民朋友的致富菜。
據介紹,與普通大白菜相比,娃娃菜適宜密植,一畝地能種娃娃菜1.2萬株左右,50天左右就能采收,按照平均每株0.5元的地頭收購價計算,農民每畝地一茬能掙5000元左右,高海拔冷涼地區一年可以生產兩茬,每畝產值超萬元。與大白菜相比,效益相當可觀。
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壩上張北縣的娃娃菜種植戶又趕上了好價格,每株收購價高達0.96元,單茬畝收入就高達1萬元,一戶種植10多畝,收入10多萬元。
“娃娃菜效益那么高,那么能不能大規模種植大面積推廣呢?”記者問。
“娃娃菜雖然效益高,但是種多少種什么品種,都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不能盲目種植,不然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農民的利益。”余陽俊補充說,事實上,由于受氣候條件、加工保存等方面因素的影響,為了保證市場供需平衡和娃娃菜的品質,目前國內的娃娃菜主產區年種植面積并不大,約15~20萬畝,主要是基地化生產。“只有根據市場需要進行種植,娃娃菜才能賣出好價錢。”
娃娃菜研究不斷發展,國產品種系列化
盡管娃娃菜的概念起源于中國,產地和消費市場均在中國,但是目前市場上使用最多的卻是韓國、日本的品種。“相較于娃娃菜這個概念,我們的科研腳步比國外慢了很多,但是近年來一直在不斷追趕,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余陽俊說。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絕大多數都是耐抽薹的春娃娃菜品種,適宜于高海拔冷涼地區種植。韓國和日本耐抽薹的春大白菜育種研究起步早,成績斐然,同時為小株型春大白菜(娃娃菜)品種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有著深厚白菜研究功底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自上世紀90年代初,專家們最早在國內開始做春大白菜的育種研究,2004年開始主攻娃娃菜的育種研究,推出了國內最早的娃娃菜品種——“京春娃2號”,2008年通過了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彌補了娃娃菜國產品種的空白。
與國外的品種相比,“京春娃2號”具有4個特點:小型化,更適合密植;形狀呈現合抱狀;抗病性強;耐抽薹性強。如今,“京春娃2號”已經成為了國內娃娃菜的主流品種,占據了國內娃娃菜2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新品種“京春娃4號”,也已經進入區域試驗階段。
“現在市場上對娃娃菜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對娃娃菜的育種研究。”據余陽俊介紹,之前推出的“京春娃2號”在形狀上呈現合抱狀,而正在區試的“京春娃4號”則在形狀上呈現疊抱的狀態,彌補市場的需要。
余陽俊說:“娃娃菜的產業前景廣闊,今后,我們要繼續加快娃娃菜的品種選育工作,使國內娃娃菜的品種更加系列化。同時我們也要讓娃娃菜的形狀更美觀,顏色更鮮艷,如芯葉鮮黃色或金黃色,風味更佳,并推出一些特色品種,如把菜心做成橘紅色或紫色,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目前,北京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已經著手培育夏、秋娃娃菜品種,以滿足娃娃菜周年生產,均衡供應,擴大娃娃菜的推廣種植面積,不斷豐富百姓餐桌,讓更多的人受益。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2-10-31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